EN
“金岳霖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举行

10月8日至10日,由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联合主办的“金岳霖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讲席教授、著名逻辑学家汉内斯·莱特格布(Hannes Leitgeb)应邀主讲,三场讲座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师生学者参与,并展开深入交流。

莱特格布作报告

首场讲座“重振逻辑经验主义”(Reviving Logical Empiricism)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主持。莱特格布指出,尽管20世纪初的逻辑经验主义因过度强调经验与形式逻辑、忽视文化与实践而受到批评,但这一传统仍具当代价值。他提出“理性重建”概念,主张通过分析语言、行为、信念等文化现象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成分,使其可理解、评判与改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概念框架”理论,涵盖逻辑、语义、信息结构等理性要素,并强调建构原则应包括宽容性、分析性、先验性与可验证性。他认为,形而上学应作为框架内的系统建构予以重估,而非被排斥。

第二场讲座题为“认知理由的加性逻辑:一种公理化阐述”(The Additive Logic of Epistemic Reasons. An Axiomatic Account),由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主持。莱特格布教授构建了一个形式逻辑系统,用于刻画支持信念的“理由”及其强度。这一系统区分直接理由与信念理由,并引入一种新的函数机制,描述理由如何促使人们修正信念。该模型将信念表达为主观概率,并通过贝叶斯视角建构“理由累加”的逻辑机制,提供了一种连接哲学认知理由理论与形式知识论的桥梁。

第三场讲座主题为“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的新趋势”(New Trends in Philosophical Logic, Philosophy of Logic, and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由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司马亭(Martin Stokhof)主持。莱特格布结合自身正在进行的研究,展示当前三个新趋势:在逻辑推理主义部分,认为推理规则只有在可还原为经典二阶逻辑中的显式定义时,才能有效定义逻辑算子;在逻辑主义部分,他提出一个逻辑主义框架,使数学术语与定理可由逻辑语言推导,并以集合论为例说明;在条件句逻辑部分,他提出结合可能世界距离与排序的“相干理论”,用于更准确刻画条件句的语义结构。

报告现场

汉内斯·莱特格布教授出生于奥地利,先后在萨尔茨堡大学获得数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2010年,他获得洪堡教席(奖金350万欧元),并在慕尼黑大学创立了数理哲学中心(MCMP)。凭借其在逻辑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2025年他被授予享有盛誉的莱布尼茨奖。他是德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国际科学哲学学院(AIPS)的院士。此前,他多次应邀参加清华大学逻辑学中心主办的国际会议,并与该中心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金岳霖学术讲座”以中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和发扬金岳霖先生在清华开创的逻辑学传统。201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先后邀请了John Perry(斯坦福大学)、Joseph Y. Halpern(康奈尔大学)、Michael Wooldridge(牛津大学)、Edward Keena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ter Gärdenfors(隆德大学)等知名学者来清华大学来访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