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解读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

2011年10月20日下午15:20,清华大学新人文系列讲座之(十)艺术人文第五讲在大礼堂举行,我校哲学系肖鹰教授作题为“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的讲座。我校外文系教授、文化素质基地副主任曹莉主持此次讲座。有近千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听取报告。这是新人文讲座为了满足更多同学的聆听需要,第一次走进重修之后的大礼堂。

肖鹰教授以曾经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处于妙龄的“超级女生”王贝因整形失败而在手术台上失去了生命,以及年近六旬的影视明星刘晓庆因整形而变成“美丽的玻璃娃娃”,顺势引出了整形美容的话题。风靡一时的疯狂整容举动实际上是对于面部或身体的黄金比例的病态追求,早已脱离了以貌取人的标准,而落入了以数取人的窘境。审美整形就是庄子所谓的“残生伤性”,既伤害了身体的属性,也失去了精神的个性。肖老师认为,当代的消费文化对这一歪风邪气的社会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助长作用。

接着,肖老师比较了历史以来的中西传统艺术中不同的女性美。西方的女性美在艺术上的体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立体表现神性美的希腊古典人体艺术,大多本着强调生殖崇拜的初衷,通过一些胸部丰满的女性雕塑作品来诠释美,实质上并不代表当时人们心中的美人,而是一种偶像的象征。圣经中的夏娃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及这种意识带来的羞耻感。希腊人体雕像不仅强调比例协调,而且更注重姿势优雅。因此,美孕育在理想的数学比例中的匀称之中,传达出多样的统一感。但是,这一阶段的美已经牺牲了人的个性,如有珠无眼的雕像,体现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整体之美”;第二阶段,为平面与人性的阶段,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安格尔的大宫女,眼睛或者目光的魅力的表现达到了极致,标志着文艺复兴精神带来艺术史上重要的变革;第三阶段,即现代人体艺术的核心是以人体介入空间来表达美。如法国著名时尚领袖香奈儿创造的时装,赋予了现代社会职业女性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风采。

相比于西方,中国的传统女性美完全不同。从东汉的伏羲女娲像所强调的动态演化,到东晋的女史箴图卷丝毫不见人体细节,以及初唐的飞天表现的女性在空中的节律,都凸显了以神统形的精髓,重视艺术审美中的神韵。这集中体现了古代“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自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的道理。

肖老师提出了面对消费主义横行霸道的解决之法,重建真正的身体美学。首先是先锋运动的必要性,如奥兰德作品中的皮肤丑恶。其次是纯真的艺术,他引用德国西美尔在《时尚哲学》中提到的一句话“时尚的动机是超客观、超审美和其他应用性的,而时尚本身的价值并无法实现”来追求从心灵深处焕发的美。著名舞蹈家塔利奥尼开启了芭蕾采用足尖舞的大门,而实际她自己双臂过长、双腿过短,正是用艺术来提升自己身体魅力的典范。再次,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也是走出消费主义的身体误区的美学路线。舞蹈家邓肯赤脚舞蹈,她的身体在阳光和音乐中的自由,尽展自然之美。肖老师以莎士比亚名言来点睛:“艺术不仅可以弥补自然,而且可以改造自然;然而艺术本身就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