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下午,由我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承办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中国经济史沙龙”在文北楼309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为“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问题”,我院历史系的陈争平教授作题为《近代中国广义货币论纲》的主题报告,我院经济学研究所彭波博士、姜占英博士分别作题为《明清香料的货币性》、《新中国黄金市场演变历程》的报告。沙龙由我校仲伟民教授主持。来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玉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系何平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董志凯研究员、我院经济学研究所龙登高教授及我校、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40余人参会。
陈争平在报告中指出用“广义货币”的视角重新考察中国近代经济十分必要,前辈学者们在是否把黄金作为货币的问题上一直有分歧,研究国际贸易的学者把黄金作为货币,而研究货币史的学者却把黄金排除在外。他认为,从广义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黄金、帛、粟、私票等都应看作准货币,这种视角不仅能拓展货币史研究,推动经济理论创新,也能更好的分析历史上复杂的货币运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外流究竟属于“贸易”活动还是西人“套汇”行为,取决于如何看待中国黄金的货币性。陈争平回顾了广义货币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在中国货币史研究中,应注重货币理论中“货币层次论”,而不拘泥于准货币的含义表述,准货币也有历史演进过程。白银是货币之“将”,铜钱是货币之“兵”,黄金是货币之“王”,近代国人的超大数额交易都是用黄金,近世中国黄金的外流反映了中国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大大加强。最后,陈争平总结了近世早期中国货币的特点,即“两层三品”,“两层”指白银和铜钱为狭义货币,黄金为准货币;“三品”指黄金为上币,白银为中币,铜钱为下币。
王玉茹首先肯定了广义货币理论运用的创新之处,但同时也指出,中国历史中的货币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金条元宝是财产的象征,但是否一定就算作货币,中国历史上的黄金产量究竟有多少,产地都在哪些地方,以及作为货币的黄金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些问题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何平从广义货币M2的概念出发,指出在实体经济时期,用“广义货币”的概念来谈必须谨慎,只有在金本位出现之后才能谈本位制问题。龙登高教授则从民间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是交易的媒介都可以看作是货币。参会博士围绕以上主题纷纷发言,向前辈请教,展开了热烈讨论。
董志凯作总结发言,认为此次的讨论很有启发,希望三校中国经济史沙龙能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