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纵论中国崛起与世界关系

2012年5月24日,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十六讲在六教C300举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为370余名清华学子带来题为《中国崛起:重建与世界关系中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朱锋从时事热点说起,引出了“非和平崛起”的话题。当代中国是否应该采用一种非和平的方式在世界上“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呢?这是很多国人心存的疑问。中国崛起是21世纪头十年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事件,美国将此称之为“全方位崛起”。这将使我国在世界权力和财富分配上成为与西方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终结过去四百年西方中心化的局面,改变世界的格局。同时,中国崛起必然带来“战略风险期”,以及更为艰难的“爬坡期”。

就目前中美关系而言,朱锋认为,“规则之争”已优先于“制度之争”。中美到底谁来制定和决定世界的规则,已成为核心要素。中国的崛起,必然要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美之间的竞争只会加深。但是,不管怎样,今天世界的权力、财富和利益结构的再分配中,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至于中美关系未来会如何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连希拉里也讲,中美要“摸着石头过河”。

当代中国已高度国际化,中国和世界的各方面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朱锋阐述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历史上,世界对中国而言是陌生的,甚至是痛苦的来源。而今天,世界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的利益。中国的人口过于众多,资源过于有限,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人的生存,更依赖于世界。中国崛起的程度,取决于中国对世界的掌控程度。

朱锋认为,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一大烦恼是当代中国仍然却无法赢得一些国家的尊重。究其原因,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发展太快,中国和世界都迅速变化,但国人的心态、举止、体质、政策调整和更新、以及人才的积累,都远远没有跟得上。在国内,外交和内政始终象“两张皮”。实际上,外交说到底是“人心工程”,国际影响力的本质是我们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必须在既讲实力又讲规则,既重交易又重感情、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应不应该非和平崛起?朱锋委婉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很多人渴望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这是对爱国主义的一种误解。战争并不是一个拍案即起的决定,况且当代中国人如今是否有准备承受战争会付出的沉重代价呢?结合近期悬而未决的中菲黄岩岛事件,朱教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南海问题的内外形势,认为中国当前对世界认识上的三大矛盾:1. 中国人越发向往富裕而宁静的个人生活,却在外交关系上越发好战;2. 世界认为中国外交越发咄咄逼人,而中国人自己却认为中国外交越发软弱; 3. 中国是过去30年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反感和对抗心理越来越强。

朱锋强调,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加强多元化的合理认识,好好学习如何更好地获得世界的尊重,化不切实际的口号为行动,正确而理性地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系列问题。

朱锋总结本次讲座:中国还处于大国崛起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转型和走向成熟;真正成功的大国不是“打”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无法拥有内在成熟的政治体制、强大的市民社会、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性教育和科技实力的大国,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崛起的;中国改变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改变自己。

在互动环节,朱锋解答了到场同学的提问,并称赞清华学生思考具有深度。

此次讲座是本学期“新人文讲座”最后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