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25日,由拉丁美洲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差异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主楼举行,此次研讨会时也是拉丁美洲科学院第25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我院外文系教授王宁主持。
联合国高级代表乔治•赛姆培欧(Jorge Sampaio)和拉丁美洲科学院院长菲德利科•麦尔 (Federico Mayor)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词,对该院首次和中国高校合作在亚洲举行学术研讨会表示祝贺,为能和中国学界合作感到高兴。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代表学校致词,他对远道而来的欧洲、北美和拉美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清华大学与拉丁美洲科学院的合作取得积极的成果。他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从中国哲学的观点出发,我们所主张的仍然是一种寻求共识同时保持各自差异的和而不同的立场。
拉丁美洲科学院秘书长、巴西坎迪德•门迪斯大学校长坎迪德•门迪斯•艾尔迈达(Candido Mendes de Almeida)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词,他对与中国学界,尤其是清华大学的合作感到十分高兴,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参加今后类似的学术活动。
开幕式结束后,王宁和美国学者沃特•米纽洛(Walter Mignolo)、欧洲学者海伦娜•巴罗科(Helena Barroco)作了首场大会主题发言,王宁的发言题为“文化翻译与多元现代性”(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Multicentric Modernities),他通过阐述中国不同区域的多元现代性特征,消解了西方学者所鼓吹的“单一现代性”的模式,并认为,即使在中国国内,也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资源统统集中于首都北京,上海也充当了另一个中心的角色:经济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文化中心之一。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分别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多元特征。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应该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沃特•米纽洛和海伦娜•巴罗科发言题分别为"The Role of BRICS Countries in the Becoming World Order: ‘Humanity,’ Colonial/Imperial Differences, and the Racial Distribution of Capital and Knowledge"、"The UN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 perspective in our age of diversity"。在发言中,沃特•米纽洛和海伦娜•巴罗科分别从非殖民化的视角和多元文明的视角强调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3天的会议上,代表们通过大会发言和自由讨论分别对全球化时代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差异作了理论阐释。拉丁美洲科学院副院长吉安尼·瓦蒂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华裔院士、香港城市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隆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我院中文系教授刘禾等50余位学者出席研讨会。
5月25日,坎迪德·门迪斯·艾尔迈达代表拉丁美洲科学院执行委员会宣布,根据院士提名以及执委会投票决定,增选我校副校长谢维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为拉丁美洲学院院士。
拉丁美洲科学院(The Academy of Latinity),2000年在里约热内卢创立,秘书处设在坎迪德·门迪斯大学,得到巴西总统以及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教育部长的大力支持,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该院现有院士200多名,主要是来自欧洲和拉丁美洲使用拉丁语言(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各国的科学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