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第三届“北美华人学者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海内外40多位华人学者、侨领与华商代表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北美华人与华商发展历史与现状、海外华商在华投资趋势以及海外华商的比较研究等主题。来自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华侨博物馆等的学者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第一场主题“北美华人与华商”。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调研委员会主席胡善庆博士回顾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史,并介绍了“百人会”近年来所开展的教育、外交、学术研究等活动的情况。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李又宁教授提出了“华美族”的概念作为华人身份认同的标志,并介绍了她在展现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方面所作的努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席教授周敏教授阐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说明了当前华人在美国面临的“模范少数族裔”与“玻璃天花板”之间的两难困境。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教授对亚裔美国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印度裔美国人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华人,认为美国华人应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发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Eric Fong教授描述了多伦多郊区华商企业发展的新趋势,认为小微企业是多伦多华商企业的主体,其空间集聚特征是华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国际商业学会加拿大分会会长、怀雅逊大学林小华教授指出,近来“海归”创业者被视为模仿者而非创新者,但他认为,包含了技术转移及改进性创新的“模仿”有助于跨越技术壁垒,不失为一种实现技术赶超的可行的双赢方式。
研讨会第二场主题“华商与中国”。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洪惠专女士剖析了“中国高储蓄率之谜”,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肇因于中国的低抚养比,当中国的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之后,储蓄率将逐渐下降。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约克大学方涛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链和基础设施优势阶段之后,只有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才能继续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及博士后张洵君发现,海外华商与欧美日韩等外商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两大来源,近20年来二者在结构比例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自2006年至今,海外华商资本的比重持续上升,而欧美日韩的外商比重整体逐年下降,当前,两者的差距已经非常之大。这种现象既值得总结,也令人警醒。
研讨会第三场主题“华商比较研究”。意大利华商总会秘书长戴小璋将海外温州华商的崛起归因于“向钱看、向前看、向强看”的“三看”意识,认为他们的困境在于游走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灰色地带,为此必须加强社团意识和规则意识,在海外发出华商的声音。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后Sara Sterling博士以委内瑞拉华商为例,说明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海外华人青少年建立身份认同,加强社会联系。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后王祎博士以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的关闭为例,说明了中俄两国在国民心理上的特点和反差,认为两国官方和民间应加强合作和相互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李世昌先生、留美经济学会会长方涛教授、波士顿清华校友会会长马志伟博士分别介绍了欧美同学会、留美经济学会和波士顿清华校友会的情况。
国务院侨办政法司司长王晓萍、处长赵健高度评价了本届论坛,认为本届论坛水平超越往届,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政界、商界、华人社团与侨领,带来多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各界同仁分享。
“百人会”会长吴建民发来贺信,祝贺第三届“北美华人学者清华论坛”在我校举行,称赞此次论坛为北美华人学者、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对清华大学举行这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表示感谢。
会议期间,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举行了授聘仪式,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施祖麟教授向李又宁教授授予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向戴小璋先生授予理事聘书,并宣布了北美分部和欧洲分部的成立。中心副理事长任志强博士主持授聘仪式。
背景资料:“百人会”是一个由159位杰出的、有造诣的、在各自的行业出类拔萃的华裔美国人组成的会员组织;有志于推动美国和大中华地区人民的建设性关系和促进美国华人全面融入美国社会,杨振宁是其中的会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