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米勒教授做客清华人文高端讲座解读文学

2012年9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南楼116会议室举办“清华人文高端讲座”。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以《今日世界文学语境中的民族文学》为题作讲座。来自我校及周边院校的近100名师生听取讲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中,米勒深入阐述了文学是什么、我为何痴迷文学、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谈文学读文学、文学与生活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过时的”阅读方式能带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读“过时的”文学等系列问题。

对于“文学”这一概念,米勒追溯到了亚里士多德,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他结合自身经历,在回顾历史的同时,畅谈了对当今“文学”的独特感受:在数字化的时代,文学似乎也被迫经历了数字化。然而,传统的、纸质的文学,它的意义又岂是数字化所能及?作为解构主义的忠实倡导者,米勒教授不忘提及已故大师德里达。在米勒教授看来,德里达对于计算机时代的某些观点,至今仍然受用。

演讲结束后,米勒教授一一解答师生提问。

希利斯•米勒,1928年生,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勒教授曾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现为厄湾加州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学系及批评理论所杰出研究教授。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包括:《理论今昔》、《小说与重复》、《他者》、《德里达的遗产》、《论文学》、《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等,其中已有多种著作译成了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多种文字,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