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2012年9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二)“文化传承与社会转型”第二讲在六教举行,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张岂之先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题,通过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引述和诠释,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优良传统。清华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副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点评。

讲座伊始,张先生通过吟诵并简要注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为清华学子送上了中秋佳节的祝福,并引出讲座主题——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年研究,张岂之归纳出12个核心理念: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张岂之重点解读了以民为本、忧患意识、仁者爱人、道法自然等4个核心理念,剖析其起源、发展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应用。

以民为本

张岂之指出,早在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中,就包含有“以民为监”的论述。张岂之以中国文化经典中记载的邹忌窥镜以及唐太宗以民为镜的故事为例子,解读了历代当政者如何运用民本思想,听取和采纳人民的谏言,以此反省为政的得失。

张岂之表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和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肯定了人民对政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张岂之说,从正面作用来看,古代开明当政者如对民本思想进行肯定并付诸遇一定的实践,便能创造丰衣足食和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时期;但另一方面,古代的民本思想往往停留于口号,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导致难以长期兑现。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以人为本”思想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才能使其在制度层面得到真正广泛的实现。

忧患意识

张岂之强调,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自然忧患与社会忧患。近代中国社会曾遭受列强的欺凌,却从未被任何侵略者征服,相反在这样的忧患之中,中华民族逐渐探寻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自身永不衰竭的民族精神。张岂之通过引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等许多精辟的哲理,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政治哲学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归纳出忧患思想的精髓和要义。同时,张岂之鼓励同学们注重培养忧患意识,正面看待苦难,在磨练中锻炼自身意志,从中受到启发。

仁者爱人

张岂之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他指出,孔子所界定的君子,是有理想、有道德,并尊重别人的人,其道德标准和内涵便是“仁者爱人”。仁者的本质属性在于“爱人”,要做到如此,起点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关怀社会,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先秦时期哲学家老子提出的理念。老子通过对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以天道启发人道,指出人类社会应该学习自然而然的天道。张岂之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表示无作为,而是倡导人们不要强求、不要妄为,做事要有包容性,并留有余地,如此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张岂之还介绍了老子的“上善若水”的思想,提出圣人应该学习水的自然性,永远把自身置于最谦卑的位置,“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讲座最后,张岂之鼓励大家认真品读《老子》和《论语》,从中国的经典名著中吸取中华优秀文化,并为同学们朗诵自己的一篇随笔“人的价值”作为讲演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