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二)“文化传承与社会转型”的第三讲在大礼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以“金融危机与乡村建设”为题,对世界资本化、中国社会转型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新的诠释。我校近千名学生聆听讲座,我校社会学系王天夫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温铁军从“中国人百年认同的现代化可以质疑吗?”开始,他指出“现代化”是人类近代历史中的一个资本和风险同步向城市集中并周期性爆发危机的阶段性过程。现代化是不容置疑的目标,而其来源和代价却多被人忽视。温铁军提醒大家更多地思考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质疑是好的,争论却使人缺乏理性的思考。
温铁军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指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他讲到,从1992年起,中国开始了货币化和资本化的重要改革进程,同时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现在,中国还是货币不开放、资本不开放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货币化收益自留,实质资产远远多于金融资产,并且中国的实质资产仍然在大大扩张,金融资产尚未泡沫化。这就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中却能一直“风景这边独好”的原因。
接着,温铁军以美国和北朝鲜为例,阐释了现代化带来的代价。他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往往只看到收益却看不到代价。以日本为例,他认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所享受的一切实际都意味着内在的不安全。
最后,温铁军就乡村建设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需要调整,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目前中国的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需要切实增加财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