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探析人口红利与中国挑战

2012年10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二)第五讲在大礼堂举行,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和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资深研究员、人口学家王丰教授以《人口红利消失以后的中国》为题,为到现场或通过观看视频直播的近1300名清华学子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起飞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消亡之后,中国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校社会学系王天夫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点评。

王丰指出,中国过去三十年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是在有利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由一系列难得的国内制度与生产要素结合而产生。除了资本、技术、市场之外,大量廉价、健康、勤劳的劳动力是这个历史性经济增长的一个最根本决定因素。由此,他引出最近几年学术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人口红利” 概念并结合中国实例的应用,勾画出中国人口红利变化的过程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

王丰认为,“人口红利”概念泛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死亡率下降与滞后的生育率下降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由于年轻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扩大而带来经济收益。这部分年轻劳动力与大量外来资源的结合,造就了历史性无法重复的经济增长。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腾飞也受益于这种人口红利的贡献。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红利由于生育的急剧下降而消失。与之相似,“人口红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慢慢减小。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在21世纪将面临负增长已经成为定势。目前中国20至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与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之比是5:1,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2:1。

王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人口的历史性变化会给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模式、家庭社会安全、以及公共治理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他指出,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年龄结构不断老化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已经不再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由此带来人口红利消失后对经济模式转型的要求、社会家庭之不可承受之重等风险,因而健全公共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制度性改革,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最后,王丰强调,人口红利是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机会。红利消失后的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与机遇。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已经开始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是整个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