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纵论苏东坡

2012年10月30日晚,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二)“文化传承与社会转型”的第六讲在三教2302举办,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台湾日月书院马叔礼先生为到场或通过观看视频直播的近500名清华师生奉献了一场主题为“苏东坡:皇后一二三、平民百千万、贬谪到海角、天下诗书画”的传统文化盛宴,以苏东坡的诗词为时间主线,为听众细细描绘了苏东坡才华横溢的一生。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隽雪艳主持讲座并作了点评。

谈起唐代的代表诗人,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李白和杜甫。对于宋代来讲,马叔礼先生认为,其代表诗人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马叔礼先生指出,苏东坡的诗词中体现了心系百姓、关注国家社稷的强烈责任感。因与王安石发生冲突,苏东坡曾被贬谪杭州。在杭州期间,他发现百姓没有粮食可以吃,自己也不忍心吃官粮,转而和百姓一道去找枸杞、菊花等植物充饥,由此作《杞菊赋》。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做官时遇上黄河水灾,大水围城。苏东坡为救助百姓,命自己家眷在城内走动,安定民心;又命军士紧闭城门,隔绝洪水。苏东坡虽一介书生闻名于世,却曾担任过兵部尚书,所以身上亦有勇敢的一面。担任密州太守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愿望。

马叔礼先生谈及苏东坡对生活、对景致的丰富感受力。苏东坡所作《春宵》,给读者以细腻的美的体验,描写庐山的诗歌《题西林壁》更是脍炙人口,《有美堂暴雨》则将突然袭来的暴雨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认为,苏东波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迄今描绘西湖美景中最好的一首。**** 一地一景,往往因为文人的作品而闻名于世,闻名于后世。马叔礼先生感慨台湾文人在读诗人词人的作品时,有一种精神上的遗憾。因为每每读到描绘某地某景的诗词时,常常不能亲自前来大陆观赏体验。

马叔礼先生与听众赏析了苏东坡游燕子楼后所作的《永遇乐》,为听众仔细解读了苏东坡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展现了苏东坡丰富的感情世界。

马叔礼先生为听众阐释了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独到见解。书法方面,苏东坡欣赏、支持王羲之的书法而反对怀素等人的狂草,并且苏东坡本人的书法相当了得。当看到苏东坡手书的《念奴娇》时,全场观众为苏东坡的书法所感染,爆发出阵阵赞叹声。苏东坡对韩干画作的解读《韩干马十四匹》,则近乎用文字再现了这幅现已失传的作品的画面。

苏东坡一生仕途不得志,屡次被贬谪。但是苏东坡以其横溢的才华,丰富的情感,对百姓的爱护和对国家的担当,用诗词刻画了他的传奇一生,为后世所景仰。晚年的苏东坡在金山(今江苏镇江)作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作《自提金山画像》,回顾了他自己的一生,读来令人唏嘘。

马叔礼先生聪记强识,对于苏东坡的诗词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讲解起来又细致详尽,在场听众无不为先生的博学所折服。

讲座结束,马叔礼先生向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