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塞尔教授(John Rogers Searle)做客清华大学高端...
2012年10月31日晚,清华大学人文高端讲座邀请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在文南楼116室作题为 "Perception"(认知)的演讲。此次讲座由我院外文系和社科学院心理系共同主办,心理系教授蔡曙山主持讲座,我院副院长、外文系系主任刘世生教授和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欢迎辞,来自我校各院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00多名师生听取了演讲。
从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围绕着“知识的本质”、“人如何通过知觉来获取知识”、及“人如何通过知觉与现实发生关系”等根本问题进行探讨。讲座开始,塞尔教授便指出过去四百年来对知觉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从笛卡儿到休姆,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认为人类不能直接感知现实,这种观点被称为“幼稚的现实主义”(naïve realism)或“直接现实主义”(direct realism)。首先,塞尔教授指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最大谬论是认为“我们无法看见真实的世界;我们所看见的不过是自身的经历”。塞尔教授坚决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是西方认识论最根本的错误。他所肯定的不是传统中的“再现现实主义”(representational realism),而是一直被西方哲学所否定的“直接现实主义”。简单来说,这就是指我们可以看到真实世界。
由此,塞尔教授引出了第二个论点,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概念。意向性是指心智或意识指向非自身的某物的存在或关于某物的表述特征,体现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就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主观视觉场(subjective visual field)和客观视觉场(objective visual field)。就前者而言,一切事物都是可见的;而就后者而言,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见的。在客观视觉场中,知觉就意味着直接的呈现(direct presentation),而不是再现(representation)。
因此,塞尔教授就知觉作为直接呈现展开了第三点讨论。他认为人的知觉也是有等级结构的,可从高到低分为不同级别。例如“我看出他喝醉了”与“我看见这是加州红木”中的两种“看”便是处于不同的等级。塞尔通过强调知觉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 of perception)来驳斥传统哲学。他介绍了知觉的主要特征,证明了现实的可感知性,并强调了知觉的意向性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解释了知觉如何呈现现实。
讲座结束,塞尔教授兴致勃勃地一一回答了多位老师和同学的质疑和提问。
约翰•塞尔在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主要贡献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和社会哲学三个方面。1959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任斯拉瑟哲学讲座教授(Slusser Professor of Philosophy),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于2004年获得美国人文学科国家总统奖(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