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新人文讲座”细解女词人李清照

2012年10月31日晚,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二)“文化传承与社会转型”的第七讲在三教举办,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台湾日月书院马叔礼先生以《李清照:千古文坛、女儿心事独说予天下人知》为题,为到现场或视频转播分场的近500名清华学子细细讲述了千古文坛中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清华大学外文系隽雪艳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点评。

“女人如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名?”马叔礼先生以此问题开始了此次演讲。他给出的答案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名的女人大致有四种类型:贤母型;烈女型;孝女型;才女型。作为才女型的代表人物,在宋朝涌现了两位才女,一位是朱淑真,另一位便是本次演讲的女主角——李清照。

马叔礼先生指出,相比当今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发达,古代女人即便有满腹才情,要显露出来也非常不容易。由于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又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她的词通过其夫的官场才得以广传,她也成为中国古代才情最为出众的女子。马叔礼先生认为,李清照的作品不多,大约可信的有将近50阙词,但是几乎阙阙是精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他指出,好诗词必备的条件为:“真情流露,兴发上扬。如在目前,朗朗上口。音韵生色,时空互换。情景交融,妙用典故。创意出新,以物拟人。层次分明,余味无穷。”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马叔礼先生以李清照的年龄为主线,并结合李清照所经历的政治背景,从她十三四岁情窦初开时写出的《点绛唇》,讲到李清照婚后写出的最为著名的词作《一剪梅》和《如梦令》,阐释了李清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从诉说李清照人生三大劫难的《声声慢》讲到她去世前最后一首词作《渔家傲》,阐释了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李清照的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李清照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也体现了豪迈的“丈夫气”。

演讲中,马叔礼先生以自己手书的每一阙词,对于李清照的词以及词中的李清照娓娓道来。同学们表示,通过聆听马叔礼先生的演讲,使自己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中华诗史上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风采,其词不但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情怀,而且还能让自己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