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书院文化周第一次会讲”解读传统书院的文化精神

2012年11月28日下午,文化素质讲座课程专场暨“清华大学书院文化周第一次会讲”在六教顺利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为近300名师生带来一场“从岳麓书院看古代书院文化特色”的精彩演讲。

何谓书院?邓教授认为,书院是进行文化的积累、创造、研究和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先是民间诗人聚集一堂谈书论书,再到政府官方聘人整理典籍,书院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了蓬勃发展。从中国历代新建书院的数量来看,唐五代70所,宋代近500所,经辽、金、元至明代1700余所,最后清代末期将近5000所,一串数字显示出书院发展的历史轨迹。1901年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令,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中断。

邓教授概括了书院的规制与事业,认为书院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书和读书人,书院的四大规制是讲学、藏书、祭祀和学田。四大规制进一步扩展到六大事业: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和学田。邓教授以祭祀为例,认为这种宗教仪式使人受到精神洗礼,是进行传统教育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做人和教育知识是合二为一的。邓教授强调,当代中国教育不应该只顾引进西方关注科学知识的大学教育系统,却忽略了如何育人为人。

邓教授评价了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从整体上讲,书院的教育功能源于文化传播,服务于文化积累、研究与创造。书院既促使知识传播,也促进学派传承。书院教育有官办、民办等不同形式,并且具有独立运行体系;它有高中低各不相同的办学层次,有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不同类型。承认书院改制为各级学堂的事实,并充分肯定其作用,是我们重新接通古代与近代教育史血脉的关键。邓教授进而指出,教育教学虽是主要功能,却不能涵括书院所有,我们更要认识到书院的文化性质。

学术性质也是书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南宋以来,书院视学术为自己的本分和生命。中国学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书院的内部事务,书院既是中国学术创新、展示的平台,也是中国学术的大本营、发动机。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湛(若水)心学,到乾嘉汉学,到近代新学、西学,一路成长和前行。书院和学术从形式到内容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的结构形态,而且二者盛衰同时荣辱与共,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在学术建设上,书院能够提供很多经验,约略而言,有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点。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书院千年不衰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而文化传承与社会担当使学术创新同时具有历史与现实的视野,它们可以保证学术创新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邓教授倡导当代学子在为学为人时应有长远眼光,担当起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责任。

最后,邓教授阐释追求学术自由真理的重要性。并以乾隆年间王文清为例加以申述。王文清曾两次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官位不高,一生著有50余本书籍,对湖湘文化的发展贡献良多,他的读书法是破解湖湘文化的重要密码。其读书法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读经六法,分别是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和辨义;二是读史六法,分别是记事实、玩书法、原治乱、考时事、论心术、取议论。邓教授说,古人对读书法的理解,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精神品格与独立自足的学术人格。

本次讲座是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研究院、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书院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讲座突出的特色之一是采取了会讲的形式,“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形式自由活泼,以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辩难为特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举行于岳麓书院的“朱(熹)张(栻)会讲”。

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主持了本次会讲活动。参会嘉宾有: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宁宁教授、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吴艳利、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杨勇、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教育研究院王晓阳、钟周等教师。会后,嘉宾与同学们各抒己见,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辩难与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