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学生卫冕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冠军(图)

2012年12月1日下午,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以下简称竞赛)决赛在清华大学大礼堂落下帷幕。由我校人文学院本科生孙可佳、曹天江、李倚天、阎昱昊、史可鉴组成的代表队凭借出色的发挥,成功卫冕冠军,并将代表北京市高校参加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总决赛。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代表队分列亚军、季军,并同获竞赛一等奖。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竞赛二等奖。

“向辽阔的大海飞翔,我从不孤单;天使眷顾着,那璀璨的海岸。”竞赛在合唱主题歌曲《重返家园》中开场。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李美仙,我校副校长袁驷全程观看比赛并分别致辞。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原校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以及参赛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

李美仙表示,人文知识竞赛通过不断加强宣传引导、丰富竞赛内涵、完善组织形式,吸引、鼓励广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经典,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北京市现有20项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参与面最广、最受欢迎的比赛之一。她希望各高校继续关心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支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进一步发挥竞赛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磨练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袁驷对到场的嘉宾、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聚决赛的六支代表队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人文知识竞赛的主旨是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人文知识竞赛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葆有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眼光。他期待人文知识竞赛真正成为大学生“人文化成”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成为引导大学生葆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载体之一。他还结合校训、校友、校园,简要阐释了清华大学的文化精神。

决赛正式环节延续了古诗创作、知识问答、即兴说理、人文演绎四个部分,中间穿插了古筝、笛子、民乐合奏等多个精彩文艺节目。王步高、陈定家、曹丽波、王瑞昌、朱晓苑、刘晓峰等六位专家评委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首个环节,要求在15分钟内,根据《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垃圾箱生火取暖中毒身亡》的新闻报道材料,以“令人痛心的一幕”为题进行律诗创作,我校代表队创作并书写的古诗如下:

在“人文演绎”环节,我校代表队演绎了《孙中山•一八八四》,重现了孙中山先生于1884年面临耶教西学与国人旧文化冲突时的所感、所思、所言,展示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全场最为紧张的“知识问答”环节,我校代表队展现出人文知识的广度和纵深度,名列必答题和抢答题总分首位;在“即兴说理”环节,我校选手紧扣抽中的试题,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展现出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最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芳对竞赛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对各个代表队的精彩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白峰杉、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刚、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兼竞赛组委会秘书长程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蔡文鹏等以及来自各高校的500余名师生观看了比赛。

本届竞赛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承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协办了本科组的比赛,共有64所高校参加了竞赛。分为本科组与高职组。本科组有41所高校参赛,竞赛环节包括各校预选赛、宣讲会、初赛、半决赛、复活赛、附加赛、决赛等。高职组有21所院校参赛,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组织了高职组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