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研究院和文科图书馆联合主办,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和九江学院四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同推进和参与的“书院文化周”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此次“书院文化周”系列活动涵盖了3次会讲,1次座谈会,1次学术沙龙、1次学生会讲以及1次以书院为主题的图书展。
28日下午、晚上以及29日晚上,“书院文化会讲”分别在六教举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为四校近400名师生带来一场“从岳麓书院看古代书院文化特色”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采取了“会讲”这一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讲座后,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宁宁教授、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杨勇、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教授、教育研究院王晓阳和钟周副教授等会讲嘉宾就邓洪波教授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学们也各抒己见,场面自由活泼,讨论热烈。

李宁宁教授的讲演题目是“古代书院教育的现代启示”。书院何以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逐渐消亡,在21世纪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李教授认为,书院命运的这两次变化虽然外部原因各异,其内在原因却是共同的,都源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书院的发展过程,对于引导中国教育实现其现代转型很有益处。李宁宁对朱熹提到的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并对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汲取了胡适、毛泽东和钱穆等先贤的书院观,得出了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三点启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道德教育、学习是为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最后,李宁宁教授希望通过以书院为媒介,向世界贡献具有中国风格和智慧的教育精神和成果。白峰杉教授和钟周博士对李宁宁教授所讲内容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郑州大学王士祥教授以《嵩阳诗旅》为题,以精美的古诗词为线索,为现场的师生诠释了嵩阳书院的发展史。

29日上午“书院文化周•书院书籍展”在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举行,近30名师生参加了启动仪式。四校教师参加了“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座谈会”。邓洪波教授、李宁宁教授、王士祥教授、白峰杉教授和王晓阳副教授等老师纷纷发表了看法,对中西方教育的异同、书院的功能、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教育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如何探寻长期合作机制是将书院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的关键,只要做到二者完美的融合,就能把“为人”与“为学”的教育集合起来,真正培养即尊重文化又能紧握时代脉搏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座谈结束后,近30名师生在清华大学第一教室楼北侧小广场举行了祭拜王国维先生活动,清华大学与郑州大学的学生一起献上了鲜花,学生代表诵读了祭文,表达了对王国维先生的哀思。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古代书院努力实现现代转型的成功典范之一,王国维先生则是其象征性代表。

30日下午,清华大学与郑州大学两校学生开展了以“古典书院与现代大学学生会讲”活动。清华大学和郑州大学各自派出四名同学进行会讲。郑州大学讲述了嵩阳书院、学海堂、新亚书院等古今著名书院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会讲中间,清华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人文短剧《孙中山 1884》精彩演绎了孙中山先生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心中历程。随后,王晓阳老师对下午的会讲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最后播放了清华国学院李济先生曾经研究过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优雅的韵律向我们揭示了当年国学院弘礼重乐之情调,弦诵唱合之雅趣,师生相聚之和乐。这些都体现了书院的真精神。

12月1日下午,参加“书院文化周”的外校师生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并观摩了在大礼堂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当前中国大学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要实现中国大学文化的创新,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也要弘扬中国自身的教育传统,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书院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将探讨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学生的资源。基于此,去年以来我校开设的“大学历史与文化”课程以及举办此次书院文化周等均是有益的探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