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剖析如何科学应对区域复合大气污染

2013年4月18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七讲,为4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科学应对以PM2.5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复合大气污染”的讲座。校绿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梁立军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郝吉明院士指出,环境问题已经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从普通老百姓的议题,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有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改善空气质量表示关注,表明坚决治理的决心。由此,他认为现在是我们治理环境污染的最佳机遇期。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空气污染是全国特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主要由烧煤引起的伦敦烟雾事件,到石油工业发展和汽车燃油导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都是由于强烈的污染物排放源与不利的天气条件相结合,形成了烟雾事件。这表明,空气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三个大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就是北京。北京以前主要是工业污染,1990年代以后,复合污染的情况尤为突出。工业污染排放物加上小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构成了北京复合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而近段时间北京的恶劣天气,也使PM2.5进入了人们的视野。PM2.5的来源主要是污染源排放中的一次颗粒物经过反应后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所以,PM2.5逐渐列入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既然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国际上如何改善区域性空气质量呢?郝吉明分析指出,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其次是不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逐步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接轨;第三是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控防的国际政策。例如美国和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分别签订区域性的大气污染的协议,联合防治,共同治理;第四是制定完善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区域框架体系,例如整个欧洲把总量控制纳入框架内;第五是综合实施多种控制措施。例如日本通过调整燃料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安装脱硫设施等设施,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稳定在100万吨水平;第六是不断推进区域减排。例如美国各个州在不同时期分别制定了区域减排方案。

郝吉明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治理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科学方法存在不足;其次是必须面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另外,能源安全与油品消耗、机动车的保有量与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他指出,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对待。再加上已经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改善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中国必须在气候友好的条件下,制定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战略。

他指出,我们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我国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进行治理。首先,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关注新型的工业形态,积极推动可贸易化的现代服务业;第二,加强能源的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的煤炭消费。科学家们要努力研究如何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煤炭,实现以环境标准推动煤炭和电力产业的优化升级,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改进能源结构,减少面源污染;第三,实施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第四,发展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五,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新机制;第六,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提升一定要依靠科技支撑和公众参与。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污染控制的难度,科学制定策略和控制进程。

最后,郝吉明强调,PM2.5污染既具有局地性,也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既要关注直接排放的污染物,也要关注大气环境中形成的二次污染物;不能单纯依靠制定标准,更要大力促进减排,只有现有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0-50%,环境空气质量才会出现根本性好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空气质量管理是持续发展和改善的过程,任重道远,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需要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想看真正的蓝天,既需要坚定的信念,也需要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