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第1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读在清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当天下午,“读在清华”文化周特邀讲座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专场)在人文社科图书馆G层大同厅举行。我校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作了题为“《资治通鉴》中的人生智慧”的演讲。清华大学历史系程钢主持讲座并做点评。
讲座中,张国刚从经史子集说起,简要地介绍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作为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该书原名《通志》,宋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内容条贯、叙事清晰,记载了国家兴衰、民生休戚,借鉴了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对这部史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国刚讲解了《资治通鉴》启示录。这部史书所叙述的22个王朝的兴衰说明“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认为楚汉战争后,刘邦谈成败的话语表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并用之。张国刚还分析了名士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乱世之中正确的抉择是最关键的。着重分析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唐太宗懂得用人,取才胜于己者、用人之长、使贤不肖各得其所、容忍梗直者顶撞,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唐太宗的用人策略对我们现在的制度与文化、岗位与任务、时机与时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唐太宗谦卑克己,经常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同时,唐太宗还集思广益。总之,《资治通鉴》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张国刚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读《资治通鉴》。我们应该选择好的版本并配合“正史”阅读,同时应该摆正心态,既读“有用之书”(术),也要读“无用之书”(道)。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到达王夫之所说的“自淑、诲人、知道而乐”的读史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