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伯重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畅谈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图)

2013年4月25日晚在三教2301教室,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李伯重做客“新人文讲座”。以“闭关自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为题,通过多年来对中国经济学史的研究,以及对中西方历史文献的引述和诠释,解读了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全新视角为清华学子呈现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经济学史。

讲座伊始,李伯重教授点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在主流观念中,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始二十世纪后期。但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史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早在几个世纪前便已开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国际历史学界也在产生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把全球化进程视为不同国家共同作用下的成果,而非单纯西方国家的影响使然。李伯重教授的本次讲座旨在还原真实的历史,通过梳理中国几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史脉络,阐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李伯重教授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闭关自守:偏见还是事实?

“闭关自守”这一概念由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提出,之后被中西学者所援引,成为19世纪欧洲思想界对中国的主流看法。但近年来,西方学者首先对次观点提出质疑,众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近代中国无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无法保持闭关自守的状态,自160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就与世界其他国家交织在一起,并不得不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李教授进而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证实这一结论:早在清代初期,中国已引入了玉米、番薯外来产物,辣椒的引入甚至改变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同时,吸食烟草、鸦片、佩戴眼镜等习惯,以及各种新疾病,也在这时传入中国。

大起伏:中国经济的历史变化

李伯重教授援引众多经济史学家的论述,介绍了中国从清朝以来的经济起伏。历史上的中国一度位居强国之首,国民产值高于世界其他任何经济体。乾隆十五年(1750)时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是英国的17.3倍。在183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是英国的3倍,法国的5.7倍。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工业产值才刚刚赶上中国。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一直在衰落,1913年中国GDP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为9.1%,1952年下降到5.2%。但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产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预测表明,如中国经济能保持近三十年来的增长率,那么在二三十年内,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内外互动:中国经济变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

李伯重教授指出,中国之所以经历如此之大的经济变化,与其全球化的贸易关系紧密联系。1800年以前,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明清中国实际上垄断了世界市场的陶瓷贸易,并是世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和纺织品生产输出国。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世界,从早期发迹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列强,到后来的英美、俄罗斯等国,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众多的欧洲国家,都与中国有着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然而,英国产业革命后,情况便逐渐起了变化。英国开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压倒的优势。 1840年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下降,至1978年达到谷底。但自1979年以后,据世界银行的评估,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开放速度在世界上列位榜首,如今中国已成为对外贸易额最大的国家。

扬长避短: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世界

李伯重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作出了分析。他指出,中国经济资源的特点在于地大而物不博,人众而资源寡。中国的人均资源稀少,但在人力资源上占有优势。近代资本主义的人力资源有三大特点: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并具有商业精神。而这些特点都能在中国人的身上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高度重视正规教育,明清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之高更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而勤勉与重视教育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竞争,19世纪的中国农民已具有相当的商业知识和才能,能够自行进行各种商业行为。在国际商界中,中国人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中国要在世界经济环境中扬长避短,必须弥补资源劣势,通过贸易从外部获得资源。并发挥人力优势,促进外向型经济。

本次讲座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专场。我校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