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18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其他专家学者共4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1)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2)中外文论交流与当代文化建设;(3)本土文艺理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4)文化研究中的美学问题;(5)媒介研究会与网媒文学的价值取向等。
开幕式后,学会副会长、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做了题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后人文主义”主题发言。王宁教授针对当今东西方文学理论界流行的一些悲观论点指出,虽然文学和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理论本身并没有死亡。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理论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理论的功能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而是有了一定的限制。所谓“后人文主义”理论思潮近十多年来在西方世界的兴起就说明,不仅理论本身的功能有其局限,就是生产出这些理论的人的作用也有着一定的局限。后人文主义旨在表明,在当今时代,人类和那些同样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他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自然规律。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合理有效地发展人类自身。后人文主义是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危机而来的,它意味着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时期已经终结,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后人类”阶段。在这样一个“后人类”阶段,人类并非宇宙中唯一的具有理性的生物,甚至在地球上也不是各种物种之首领,只是人类的进化程度最高,因而最带有理性的特征。此外,人类也最具有想象力,他可以创作各种奇迹,甚至创造出连自己也无法驾驭的东西。后人文主义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文学理论在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于1995年由民政部批准成立,是国家一级学会,下辖有四个二级分会,共有会员800余人,是全国文学理论界最大的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