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剑桥大学系列专场举行,剑桥大学Fitzwilliam(菲茨威廉)博物馆讲解团主席Nicholas Chrimes(柯瑞思)为到场的近300余名清华师生阐述了菲茨威廉博物馆与大学对民族文化的守护(Fitzwilliam Museum and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as a Custodian of National Culture)。
柯瑞思首先用中文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听众的问候。讲座以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古文物收藏和展出的传统和历史说明大学充当着文化守护人的角色,其保留的记录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关键。他介绍说,英语文化的守护者在公元600年到公元1200年是由寺院和教会来充当的,从公元1200年开始由大学和学院来充当。对于古文物的收藏和保护,1700年到1800年是由私人博物馆来完成,1800年起,才转由国家博物馆来完成这一重任。
接着,柯瑞思回顾了菲茨威廉博物馆建馆的历史,从建筑风格的角度解读了菲茨威廉博物馆的变化和其背后暗藏的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融合。他介绍,菲茨威廉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硬币、插图手抄本、瓷器和雕塑;第二类是绘画;第三类是印刷品、复制品和钟表。除了英国本土的文物以外,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文物。最后,柯瑞思向大家介绍了剑桥大学特殊的学院建制以及长期以来与中国和中国大学所保留的良好合作关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中国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都与之有经常的交流与合作。如果说是徐志摩和“再别康桥”使得剑桥大学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么剑桥大学也对中国表示了特殊的礼遇,除了每年接纳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在剑桥访问学习之外,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中国人是唯一享有雕像和纪念碑礼遇的外国人,如孔子像、徐志摩纪念碑等。
据讲座主持人曹莉教授介绍,剑桥大学与清华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其时,除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等人的邀请在中国讲学期间访问过清华之外,剑桥大学著名的批评家和教育家瑞恰慈于1929年秋季学期应罗家伦校长的邀请专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讲授“大一英文”和“西方文学”等课程,和他同事的教授当中有外文系的吴宓、叶公超、中文系的朱自清,学生有钱锺书、曹葆华、萧乾、吴世昌等。清华中西合璧的传统也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剑桥,中国学者最集中的学院要数国王学院,除徐志摩之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清华外文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的叶公超、著名记者和翻译家萧乾等人都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据悉,三联书店最新出版了柯瑞斯所著Cambridge - Treasure Island in the Fens的中译本《泽中宝岛》。这是一本以历史主题为线索,全面介绍剑桥大学800年历史变迁的书。作者此次中国之行是为了结合本书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作巡回演讲,并和央视国际频道合作制作一套介绍剑桥大学今昔的专题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