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解析李白其诗其人(图)

2013年10月24日晚在三教,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马叔礼先生,继2012年10月底之后再次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文学专场,为530余名同学带来题为“李白——谪仙访唐、迷花谢君、醉染黃河、笑摘星辰”的讲座。马叔礼选取各个时期“诗仙”李白代表性诗作,围绕李白饮者、游侠、隐士、仙人的文化特质,层层剖析,为同学们勾画出了堪称世界诗坛巨擘的李白在盛唐转折时期、宦途挫折前后的文化形象。讲座由外文系教授隽雪艳总结讲评。

马叔礼沿着李白的文字生涯,将其诗作分为法贤出新、静观山水、壮志入京、得宠奉诏、失宠离京、永王逼官、夜郎赦还、好友往还、心驰侠义、亲月酒趣、游山修仙、志绍孔圣等片段,依托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文化背景,选取李白经典诗作,娓娓道来,点出了李白诗作天真浪漫、匠心独运、狂放不羁的文学特点,同时为同学们梳理了入京前后李白文学创作的变化,重点围绕李白入京后豪情壮志不得实现,而后放浪于形骸之外这一历史脉络,饱满地再现了李白这一文化巨子可爱、可叹、可敬的一生。

马叔礼认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作品体现了李白写景诗的清新奇异;《南陵别儿童入京》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明了李白仕宦之志;《清平调》三首展现了诗仙的天纵之才。《行路难》则表现出李白虽郁郁不得志却仍然乐观豁达的性情;《雪谗诗赠友人》从侧面反映了天宝年间政在小人、李白失宠的历史背景;《下江陵》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勾勒出了李白被贬夜郎中途被赦的喜悦心情。通过赏析李白代表作品,马先生指出,遭遇仕途挫折之后的李白处世态度发生转变,开始远离政治,重回诗酒生活,与好友往还,游山玩水,访道修仙。马先生以《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将进酒》、《侠客行》等作品为例,强调指出,李白最突出的仍是醉舞狂歌、放荡不羁、重情重义的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后期作品思想内容存在显著变化。此突出表现在李白对儒家圣贤孔子的态度变化上,在《古风•其一》中李白写出了“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意欲追迹孔子的诗文,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由此马先生得出结论,李白其人已知天命,他的诗作通天达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马叔礼不单单停留在对李白的文学鉴赏批评上,而是上引《诗经》风雅颂,下及北宋文坛第一才子之诗词,其间处处闪现的古典文学典故,令人回味悠长,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李白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揭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渊源之深远,生命力之强劲。

讲座历时3个小时,通过贯穿诗仙李白一生的文学解读与赏析,马叔礼用看似很长其实很短的时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能忘怀、难以超越的文学高峰李白的诗酒人生,引领到场的同学们徜徉其中。

演讲人简介:马叔礼,1949年出生,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任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慈晖文教基金会讲座主持人,长期担任汉声电台、台北电台、《国语日报》等专栏主持人,多次荣获《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华日报》等小说、散文奖。 马先生自幼喜好文史、艺术,近30余年神交古圣先贤,潜心治学,格物致知,破解《易经》大结构之谜。长期从事写作、创作,已出版《文明之剑》、《火车乘著天涯来》、《下午茶时间》、《有龙来仪》、《火车乘著天涯来》、《大哉孔子》、《壮哉三国》、《方块字的灵魂》等理论类、散文、小说、诗集类书籍;此外,马先生还有有声书:老子篇:《老子的智慧——推开二十一世纪的大门》;生命篇:《救世篇》,《管理篇》,《学问篇》,《生死篇》,《战争篇》,《养生篇》;小说篇:《西游记》,《水滸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浮生六记》,《人子七部》;文明篇:《台湾篇》,《文化篇》,《学问篇》,《医理篇》,《文字篇》,《历法篇》,《戏剧篇》,《政治篇》以及金庸篇等,在台湾及海外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