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晚,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马叔礼先生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在旧经管报告厅为现场及视频转播分会场的600名清华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杜甫——风卷茅屋、大庇寒士、捣烂山河、吟成诗句”的精彩讲座。此为清华大学新人文专场讲座,中文系杨民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马叔礼以一个颇有新意的问题开始了他正式的演讲:流芳千古的两位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而且他们还是好朋友,李白与杜甫谁更有创造力呢?一般人通常认为,写出“白发三千丈”、“飞流自下三千尺”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豪放名句的李白显然更有创造力。但是马叔礼认为,其实杜甫更具有创造力,原因有二:一是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诗句,不仅高产而且质量也高,《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杜甫诗作达到三十多首,无人能出其右;二是杜甫在唐诗格律的创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诗作印证了唐诗格律的形式之大美。此外,马叔礼还结合《易经》与阴阳调和,为唐诗偶数句奇数言(五言七言)的形式提供了独特的理解。
在总体评价杜甫之后,马叔礼循着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从早期作品到晚期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析。杜甫年轻时想要为国平外患而作《前出塞》,其中“擒贼先擒王”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马叔礼认为这首诗道尽了战争的要领,包括武器的运用、战术的选择以及战后不占别国领土的原则等。从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出自的《望岳》,到咏怀王昭君与诸葛孔明的几首《咏怀古迹》;从将以物喻人手法用到极致的《古柏行》到把旅夜写到情景交融的《旅夜书怀》;从思念诗人朋友的《梦李白》到写二十年后再见的老朋友《赠卫八处士》;从空谷中遇见的绝代《佳人》到写尽人间疾苦的“三吏三别”;从《月夜》思念妻子、《羌村》终见妻子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一扫以往阴郁的轻松明快;从《江村》的草堂《堂成》到“茅屋为秋风所破”,为大家梳理了杜甫晚年的贫病疾苦生活状况。
马叔礼指出,杜甫的一生起起伏伏,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后人难以企及,杜甫炼句用词的精准后人也许能够学得来,但是后人很难达到杜甫“字字写泪”的“真感情”。马叔礼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结束了他的演讲,并以“士”、“仕”、“志”、“廷”与“吉”等字的意义关联概括了中国千年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在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马叔礼以他亲手书写的杜甫诗句为背景,带领到场师生走进了一代“诗圣”杜甫颠沛流离而又忧国忧民的一生;同时辅以古今中外的现象事例,为大家逐字逐句地讲析了高产诗人、杰出文学家杜甫的经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