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初赛成功举办,清华派出两支代表队参赛(图)

2013年10月27日下午两点半,第五届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以下简称竞赛)初赛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准时开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43所北京高校的85支本科代表队及高职组的21支代表队,约600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我校今年共派出两支队伍参与竞赛。

正午刚过,三教前的小广场上就陆陆续续聚集了一批批参赛选手们。竞赛分为本科与高职两大板块,一支代表队由五位同学组成,以团队协作形式参赛。初赛题型内容涵盖文学,文化,科学史、经典演绎和写作等多方面,重在考查参赛选手的人文素养。“中和型理想人格的重建,格物致知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可谓是比赛的最终目的。

图为本科组参赛选手以学校代表队形式参与比赛

选手们在考场答题的同时,竞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三教2301教室内同期进行。各高校带队老师们分享着彼此带队的经验故事和体会。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王卉老师今年是第四次带队,她分享了通过晨读、读书会等形式的备赛过程,这种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了在座老师的一致掌声。

多位带队老师表示,人文知识竞赛在各高校中都得到了校方的重视,比赛准备时间都在一个多月以上,多则大半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上一届竞赛刚刚结束时,就开始了本届竞赛的筹备工作。各所学校同学们的参赛准备过程也各有异同,有的鼓励同学们自主交流学习,也有的开设培训课程由老师专门指导学习。

部分带队老师还针对竞赛的体制和承办机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意见。来自中华女子学院的刘朝晖老师肯定了比赛的体制、学校承办机制和命题组的工作,她用“特别成熟”来形容作为承办方的清华大学的相关工作。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孟远老师希望比赛“不要走向应试的考试形式”,希望同学们会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情绪欢乐地参与其中。

来自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程钢老师代表承办方做了总结发言,他详细介绍了竞赛流程并介绍了其他省份的人文知识竞赛。他希望学习人文能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要将竞赛转化为一种学习的“节日”,希望老师们能引导同学们以“享受学习过程”的心态学习成长。

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拉锯战”结束后,参赛选手们都长舒了一口气,主场参赛的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潇同学很享受比赛的过程,他认为竞赛“对于他专业以外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反应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来自装甲兵工程学院的的曹志鹏说:“作为工科生,答题主要靠的就是课外阅读积累,回答出80%的题感到很满意。”对于团队协作的竞赛方式,他认为能很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另外他还表示,参赛对他增长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很大帮助,也提升了他思想写作的整体水平。中国人民大学的参赛选手张翼翔对诗词创作的版块记忆尤深,“我们达不上古人成诗的速度,这对我们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他也指出5个人一起合作,集思广益的比赛形式很适合这种题型。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同学在回想考题时,对其中的翻译版块记忆尤深,她说:“从来没有尝试过把英语回译成古文,和原来的翻译很不一样。”无论从题型还是内容上,人文知识竞赛都以其独特的面貌示人。

图为高职组参赛选手正在紧张地答题

本次第五届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由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承办。前四两届人文知识竞赛初赛都由清华大学承办,清华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组织工作,并由人文学术活动中心与人文学院团委协助举办。清华大学代表队在近两届竞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北京市及华北五省人文知识竞赛的冠军。

人文知识竞赛复赛将由北京化工大学承办,而决赛将回到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