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十一讲在大礼堂举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为到场的4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联合国2015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挑战与机遇》的讲座。我校绿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梁立军主持讲座。
薛澜围绕讲座主题,从当前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全球治理失灵、如何解决全球治理失灵、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15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应该为全球治理做什么六个方面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薛澜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主要包括人类对地球的整体影响、环境变化、海洋资源管理、全球金融、全球公共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那么这些棘手的状况怎样解决呢?薛澜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成功的全球治理案例——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有八个目标:一是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使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减半,实现充分和有效的就业, 使所有人包括妇女和年轻人有体面的工作,使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二是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三是促进两姓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争取到2005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别,最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四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五是改善产妇保健,将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并实现普及生殖健康;六是与艾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计划到2010年向所有需要者普遍提供艾滋病治疗,到2015年遏制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发病率;七是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并扭转环境资源的损失,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到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八是制订促进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开放的、有章可循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满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
但是这些成功的计划即将在2015年到期,接下来如何制定新的全球发展目标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薛澜介绍了几种应对的措施,并着重指出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议程》报告提出的重要挑战,即消除包括饥饿在内的极端贫困;实现地球极限范围内的发展;为所有儿童和青年人提供有效学习,保障其生活与生计;实现所有人的性别平等、社会包容和人权;实现所有年龄群体的健康和福利;改善农业体系和促进农村繁荣;创建包容性、富有生产力和弹性的城市;遏制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确保所有人都获得清洁能源;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良好管理。这几个目标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未来十五年我们应该努力的方面。
最后,薛澜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支柱统筹原则,坚持发展模式多样化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各方加强合作,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