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当晚首场讲座在六教举行,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作了题为“苦行亚洲边地的大篷车课堂”的讲座,讲述其独树一帜的“大篷车课堂”以及近年带领学生在亚洲边地行走的经历与见闻。500余名我校学生听取讲座。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主持并作点评。
李希光利用“行走日记”的形式先后讲述了在图瓦共和国、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的所见所闻。
图瓦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唐努乌梁海的地方。图瓦最早是匈奴的附庸,后来先后从属于突厥、回纥、吉尔吉斯、蒙古、满清、中国。李希光通过开进唐努乌梁海的‘大篷车课堂’,让同学们边走边学,边行边想,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图瓦故事。
从阿育王时代起,斯里兰卡作为连接地中海与南中国海的中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国高僧法显、阿拉伯航海家辛巴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对这座宝岛都有神话般的记述。李希光带领同学们走过了耶波诃伐、狮子岩、阿努拉德普勒等一个又一个沉淀着千年文明的古迹遗址。此外,李希光还特地邀请了他的朋友、传播界名人杨名皓(Miles Young)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生活一周,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古代巴基斯坦北部的塔克西拉地区是健陀罗佛教王国的中心,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还走进了古犍陀罗佛教王国都城遗址塔克希拉。在离遗址不远处,有一院落,原是小王公住地,玄奘曾在这里住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处:“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在展示的照片中,李希光和学生们冒着蒙蒙细雨考察了当年唐僧上课、思考、读书、讲经的地方。
最后,李希光总结了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学在路上”,主要包括两方面:“读书”和“路上”。走在路上,不仅是坐火车、乘汽车、骑马或骑骆驼,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在未来更为艰辛的社会人生路上,能够忍受各种磨难,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坚持人文主义的写作精神。
据李希光介绍,自1999年开创“大篷车课堂”以来,每年夏天他都带领学生到边疆或者域外找寻散落在那里富有魅力的文化遗存,开展人文故事的采写。这一独特的课堂形式以及手把手教授学生采访技巧的授课方式收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篷车课堂在过去15年里共进行了22次出征,几乎走遍了亚洲边地的每个角落。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联合主办,从11月15日开始持续至24日,系列活动涵盖特邀讲座、生态文明主题视频资料放映、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培训(清华大学专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