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晚上在六教,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之学生社团协会专场,以“电影与现实”为主题,深度分析了《中国合伙人》的剧情,剖析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出中国电影的主体性中空之困境,引发了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戴锦华将《中国合伙人》定位为中等成本中等成就的流行之作,它包含了诸如社会性自嘲现象、爱情与离别、怀旧、男性之间的情谊等流行元素,影片还收获了较大的票房成功。在分析这部电影前,戴老师与听众分享了几个小故事,例如某机构组织党员集体观看该片,该片引发央视带有政治性的讨论,导演陈可辛认为这部电影即便是封箱作也死而无憾,影片结尾出现了一系列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照片等等。
戴锦华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电影目前的主体性中空:首先,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空。影片表达出的梦想,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那么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什么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又对中国梦有什么影响,影片均没涉及;其次,是新自由主义式的中空。主角的成功,只能用钱来衡量;而活在现实中的人,其社会职能也只能用钱来计算、代表。戴锦华随后以《悲惨世界》与《中国合伙人》进行了对比。譬如《悲惨世界》根据百老汇的歌剧改编而来,是改编的改编。在这部电影中具有舞台不具有的现场感,人们看到了街垒战,看到了人民、反抗与革命。在影片结尾,红旗横亘着巨大的巴黎,人们唱着马赛曲进行革命。电影表现出主流文化中不曾表现的革命、反抗的道义性。
最后,戴锦华表达了对国产电影的希望,即找到电影主义,更加贴近群众。
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清华大学学生求是学会承办,约500名清华师生听取讲座。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励志的故事,北大毕业并留校任教的主角成东青,因为在校外给人补课而被学校开除。他在走投无路之际,创立了出国英语培训学校“新梦想”,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正如其英文名所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中国的美国梦,也即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奋斗就能取得成功。而影片表达成功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在影片中,钱以一沓沓钞票的形式出现了三次,象征着主角不同阶段的成功,成为标志着向上之路的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