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阐释雾霾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

2013年11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十五讲在大礼堂举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作题为《我国PM2.5和雾霾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的讲座,他从PM2.5和雾霾污染问题的基本背景、历史发展进程、现状特征成因和未来控制展望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200余名清华师生听取讲座。

首先,贺克斌介绍了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爆发的大规模霾污染事件,其范围之广、浓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来罕见,引起了国内外对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高度关注。在中东部大规模霾污染事件期间,PM2.5浓度极高,可见雾霾污染与PM2.5呈极高相关性。PM2.5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主要的首要污染物。他指出,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缩写,意即大气颗粒物。PM2.5是可吸入细颗粒物,其主要的影响包括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气候等三个方面。

贺克斌认为,我国大气污染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至1990年,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点源,主要污染物为TSP,污染尺度是局地,环境管理模式是浓度控制、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理、属地管理;第二阶段是1990至2000年,主要污染源为燃煤、工业,主要污染物为SO2、TSP,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煤烟、酸雨;第三阶段是2000至2010年, 主要污染源为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机动车首次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大气环境管理模式为单一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注重燃煤污染控制,强调工业点源治理,实施属地管理,但启动了多污染源综合管理的进程,并在部分重点区域首次尝试了区域联防联控。

接下来,贺克斌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六项特征成因:第一是年均浓度绝对值高;第二是PM2.5/PM10比值高;第三是浓度分布呈较强区域性;第四是PM2.5中二次成分比例持续增长;第五是重污染时段二次成分比例高;第六是东部地区二次成分比例高。

最后,贺克斌以伦敦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的治理为例,结合我国区域空气污染控制的短期实践,提出六项策略为: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尽快建立预报预警应急减排工作机制;尽快制定多污染物减排技术路线图;尽快建立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减排机制;进一步加大重点污染源关键污染物减排力度;提倡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他表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将会比较乐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京能重现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