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浩明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十六讲,作了题为《艺术设计中的低碳、生态与可持续》的精彩演讲。近400名师生听取讲座。
周浩明首先列出低碳、绿色、生态与可持续这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继而细致剖析了四个词汇之间的共性与差别。其中,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含义最为全面完整,是人类长期永续发展的基本指针;相对而言,近年来较热门的低碳(low carbon)一词则是偏局部性的概念,与温室气体减排直接关联。周浩明特别提醒同学们,温室气体绝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包括水汽、甲烷、臭氧等等,只讲碳排放很可能会放松对其他有害气体的关注,因此必须提高警惕。
随后,周浩明以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为主线,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与实践详加阐述。他指出,有价值的生态建筑设计在遵守美学法则之余,还应注重节约、环保、健康、高效(长效)等因素。周浩明提出了生态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的5R原则:重新评价现代化(Revalue)、旧建筑更新(Renew)、旧材料再利用(Reuse)、物质循环利用(Recycle)、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Reduce)。
为了诠释上述五项原则,周浩明结合大量案例及观赏性极强的实例图片做了详细说明。以窑洞、苏州民居和云南竹楼为代表的中国乡土建筑,在传统低技术条件下做到了节能环保,却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濒临消失,这促使人们不得不针对传统与现代孰优孰劣重做估价;芬兰图尔库艺术学校完美继承老建筑的历史记忆,同时大胆引进前卫的设计语言,使得文化流脉与当代生活无缝对接;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造型取自芬兰特有的地质结构“瓯穴”,世博会结束后,其内部框架被运回芬兰重新利用,实现了“零废料”的环保理想。周浩明强调,可持续建筑的室内环境必须兼顾使用对象和需求两方面的动态性,同时也要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程度,合理利用温室效应。新居装修时要特别注意电线布局,尽量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在谈及艺术性、技术性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时,他指出,艺术的追求本身不会破坏生态,而生态保护也不应成为降低艺术水准的借口。
最后,周浩明展示了他与芬兰艺术家合作设计的东西方系列椅与绿色室内用品,这些作品融中式传统家具与北欧简洁风格于一体,给观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审美体验。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展示设计的性质、世博会场馆的回收利用以及艺术设计的使用率等问题,与周浩明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