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在晚在六教,香港“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寒竹研究员做客“新人文讲座”,作题为“谈谈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的精彩演讲,200名清华师生听取讲座。
寒竹根据自己长期对中西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伞状结构”,西方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在金字。塔结构中社会分化严重,社会的大多数人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中下层。以美国为例,不同阶层之间语言和话语方式有很大不同如《纽约时报》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受众群体,而《华尔街日报》立场则更接近于金融和商业从业人员,但中下层民众看的地方报纸在语言文字上跟上层社会看的报纸有很大不同。这反映出美国社会各阶层之间明显缺乏交流。美国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还表现在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分隔上,美国相当多的街头犯罪都为社区内部的犯罪,抢劫、吸毒和凶杀通常都集中贫民社区,贫民区的人跑到富人区去进行犯罪的案例并不多见。寒竹认为,近代以来线性进化史观值得商榷,相对来说,汤因比式的文明形态史观更具有解释力。文明形态史观更加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此起彼伏的趋势。例如按照线性史观,西方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是两个承先启后的线性发展,后者是从前者发展而来。其实,西方的奴隶制和封建制都是从氏族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初始形态,二者在性质上是并列的。欧洲中世纪的日耳曼文明跟古代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各自有起种族和文化的来源,并不是同一个文明的自然延续。
中世纪封建社会是西方金字塔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封建社会是建立在领主和附庸层层分封与血缘继承的基础上,社会阶层的划分被固化。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金字塔内部结构的流动性有所增强,但金字塔结构本身并未瓦解,只是财产取代了血缘成为构成金字塔结构的关键性因素。
关于中国扁平化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寒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一是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打破了井田制的藩篱,土地私有成为主流;二是中国遗产继承制度实行的是子女平分的析产制度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使得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绵延多代的豪门大族;三是中国实行郡县制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权的派出结构,中国社会很难出现世袭的贵族政治;四是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上下流动的渠道;五是中国近代发生的平民革命进一步使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最后,寒竹还对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优劣点进行了总结。他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穷人心态指出,“伞状结构”的扁平化社会具有巨大的优势,它能够保证社会中始终充满着昂扬的进取观念和能动性。同时,扁平化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产生民粹主义等。
讲座由新人文讲座负责人、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作点评,她指出,寒竹先生的讲座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和世界文明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