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系举办“青年人文讲座系列”第二讲

2013年12月20日下午,中文系“青年人文讲座系列”第二讲在新斋304会议室举办,中央文史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的张芬应邀作题为“未完成的探索──鲁迅•《毁灭》•《故事新编》”的讲座,中文系博士后姜文涛主持讲座,中文系博士生、博士后,以及来自中央文史馆、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中,张芬通过梳理鲁迅三十年代文学翻译和小说创作的环境,试图分析他在《故事新编》写作实践上的某些自觉选择。她在演讲中认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流传至中国的苏联小说中,《铁流》、《恰巴耶夫》、《毁灭》这三部与鲁迅的关系密切。而且《毁灭》这部小说是鲁迅自己完整翻译的。张芬认为法捷耶夫的这部小说在文学的内在质地上与鲁迅那时期的创作有深刻的关系。鲁迅从法捷耶夫的这部小说里面看到了文学开放的革命性和政治性,从法捷耶夫在文学人物塑造上面的技巧,如他并不创造突出式的个体英雄,而是注重单个文学人物与群体之间的共性,鲁迅在同时期自己的文学创作,比如《故事新编》中《非攻》、《理水》两篇故事里,都有体现。事实上,鲁迅的文学翻译理念和实践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关系,这与鲁迅对于文学的批判性、政治进步性以及创造性的坚持是一致的。鲁迅这样的文学创作观念和实践与法捷耶夫后来的文学创作形成一个鲜明的、有趣的对照。讲演中,张芬还谈到鲁迅与瞿秋白在有关文学翻译问题上的辩论、作为小说与电影文本的《夏伯阳》以及从思想史的角度来阅读《故事新编》的可能性等其他问题。

张芬的演讲内容翔实、观点明确,对于参加讲座的学生学者很有启发性。

讲演结束后,大家针对如何进行文学文本分析、翻译影响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清华大学中文系“青年人文讲座系列”是中文系最近开始启动的一项学术活动,计划使之成为继中文系“博士论坛”和中文系“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的“世界人文讲演系列”之外的另一项学术活动传统。这个演讲系列主要是由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学三个学科点支持,计划每年举办3至4次,主要邀请人文学科领域年轻的、最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以及在所从事的学术工作中具备一定创见和做出一定贡献的学者,并同时兼顾跨文化、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也会邀请在其他领域内(比如语言学、古代文学、社会科学,甚至是科学领域内)的青年学者,以展示人文学科领域内最新最近所发生的变化。目的是鼓励青年学者展示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研究体会,促进他们与在校博士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探索人文学科学术生产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