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学生实践支队做客新人文讲座 以行动展示“绿色中国梦”

2013年12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18讲在大礼堂成功举办。围绕着“行胜于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系列讲座实践篇”主题,清华大学四支“绿色中国梦”学生实践支队向到场的400余名师生们展示了他们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系列讲座的生动实践。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进行点评。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副研究员梁立军、校团委副书记林正航共同主持讲座。

2013年,在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支队中,共有57支“绿色中国梦”实践支队,赴麻黄山乡生物慢滤池推广支队、赴甘肃省民勤县探寻沙漠绿洲支队、赴青海湖鸟岛暑期实践支队,以及京港青年环保交流支队从中脱颖而出,这四支支队的队长先后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清华大学清源协会赴麻黄山乡生物慢滤池推广支队是一个兼具国际化、社会公益化与高科技特色的团队。支队中有热情似火、干劲儿十足的清华学生,有跑过四万公里山路的NGO成员,有跨过万里重洋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友人,还有宁夏当地的大学生。在2013年最热的夏天,支队28人来到宁夏麻黄山乡、山西龙家营,为黄土高坡上的当地农民普及饮用水安全知识,介绍生物慢滤池技术,并总计发放200吨材料,1400个慢滤池,为当地人带去了安全可靠的净水技术,使他们喝上了干净安全的水。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之间,是中国抗沙阵地的“桥头堡”。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曾预言,民勤县不久后将会消失。而今年新华社报道,民勤县生态恶化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在此背景下,赴甘肃省民勤县探寻沙漠绿洲支队去深度体验了当地的治沙生活,以大学生的视角体会了甘肃民勤各界人士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而做出的艰辛努力,感悟民勤基层治沙精神,探寻发现民勤在治沙中存在的问题。

赴青海湖鸟岛鸟类保护暑期实践支队是清华大学第八支赶赴青海湖的实践支队,但他们创造性地作出了不少有别于前人的工作。他们实地拍摄素材制作出了《青海湖植物图鉴》,整理了四大候鸟GPS定位迁徙数据,拍摄纪录片《守鹤2》讲述了守护濒危物种黑颈鹤的藏传佛教喇嘛的感人故事,完成了《青海湖湿地保护与研究》的修订工作,还制作了《迁徙的鸟》交互式科普动画。他们爱生命,爱鸟儿,爱极美的生灵;他们有责任心,敢吃苦,还有点小技术宅;他们拍到了绝美的日出,也做出了优秀的科研;他们一起拍摄了一部梦幻的纪录片,纪录了那些高原守望者的点点滴滴。

展示、讲解结束后,四支支队的队长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

至此,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完美收官。

清华大学“绿协”国际部京港青年环保交流支队,包含来自五个不同院系的10名清华学生。他们在2013年国庆假期去往香港,针对青年人在环保事业中的角色,分别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登绿长洲环境教育中心进行了交流,了解了香港在资源回收与节能减碳方面的经验。他们既参观学习了香港青年在环保建设上的先进经验,比如香港高校的网络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以及既解决困扰香港赛马的马粪问题又环保的屋顶农场,也向他们展示了清华人在校园和社会所做的环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