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第一讲在大礼堂开讲,清华大学外文系陈永国教授以“在文明的废墟中——大学和人文的价值”为题,就文明与社会,大学与文化、教育与价值、至善与致用、民族与世界等与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话题作了内容丰富,发人深思的演讲。数百名清华师生听取讲座。
陈永国首先提出,要讲人文及人文的价值,我们首先要懂得“人”。“人为什么要成为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这两个问题涉及人的文明过程以及人的文明价值是怎么形成的问题。“人性”的概念是抽象的,是现象世界和精神世界汇通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文明进程的结果,因此人同时受制于自然规律和精神规律。在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中,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个体并不为个体自身而存在,而为本民族而存在,进而为自由的“世界公民”而存在,而一旦个体与类达到了统一,完整的人性也就实现了。这意味着完整的人性是以个体的彻底完善为前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从整体上成长了,人类社会发展了,时代也可以说“进步”了,但个体的人却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代表整体的类了,甚至不能代表自己所处的时代了,这又意味着人类的成长是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的。那么现代人如何去努力恢复过去那种完整和谐的人性呢?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教育理论家之一维夫斯的《关于教育的对话》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对人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的评估。人要成为人就必须接受教育。学校是使人能成为人的地方,是使人获得完整人性的地方,而且是唯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地方。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持相同的观点。
陈永国向同学们阐释了好的教育就是顺应人性的教育,就是以普世之善、人性之善、世界之至善为目标的教育。这里的“善”和“至善”既不是“精英主义”,也不是“世界一流”。尼采也曾谈到普适性教育的两个重大问题:让社会上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受教育的能量并获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收益”,而且,受过这种教育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有准确评价自身的能力,都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所需和所得。从爱弥儿的“凭借自然”的求知,到康德的“评借理性”的求知,在席勒的“美的教育”中通过“凭借艺术”而达到统一。
陈永国接着阐述了“凭借艺术”的学习过程是综合的,以舍勒、达芬奇、艾略特为例说明世界格局中各民族文化的综合是在矛盾的对立中求和;艺术的和谐的不和谐状态是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结合。陈永国旁征博引,向同学们讲解了“美”是怎样拯救世界、拯救人、因而达到美育的普世至善的目标的。
最后,陈永国认为,大学是一个在“无为”中寻求价值的共同体。这样的大学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以获得真理为共同目标,以所学学科对自身的影响为旨归。艺术和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们提供给人类的是一种理性的善举,是使人超越自己、超越物质世界的一种想象。在这种想象中,人可以不断更新自己。大学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正应当是这样一种想象力。大学应该是区别于传统有机主义和封建社团建制的一个新型的思想家共同体。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听取了陈永国的讲座并积极参与了提问和讨论。
“文明与价值”主题系列讲座旨在正确引导广大学子以比较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认识和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推进当代大学生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觉,激励他们以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梦”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