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解读发生学与古希腊哲学

2014年4月3日下午在大礼堂,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我校哲学系教授王晓朝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第六讲,为300余名学子带来了题为《发生学的思想方法在古希腊哲学研究中的应用》的讲座,阐述了他运用发生学方法对古希腊哲学进行的研究以及对希腊哲学世界化的理解与认识。哲学系朱东华副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王晓朝首先系统介绍了发生学的思想方法。他指出,发生学(genetics)由英国生物学家W.贝特逊(W.Bateson)于1906年根据希腊语“繁殖”(generatione)一词正式命名。发生学虽然最早诞生于生命科学,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存在着发生问题,需要展开发生学研究。从方法上看,发生学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逐渐被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发生学思想方法的特点是以现实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考察;有分析地注重考察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譬如,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运用发生学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并对发生学方法做了理论总结的学者之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学思想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加过程”:两点就是所研究对象得以发生的起点和终点,过程就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生成转化。

接下来,王晓朝阐释了“跨文化研究的视野”问题。他认为,“跨文化”至少有超越诸文化和往返、穿插于诸文化之间的两种含义。他强调,每个现代人都处在跨文化的处境之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因此,研究希腊哲学需要扩展视野,要将“文化圈”(culture circle)的概念引入希腊哲学研究。文化圈的概念虽然原本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理论工具,但经过哲学家们的改造和提升,它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所以只有掌握了文化圈的概念,具备了文化圈的视野,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在论及哲学的希腊性问题时,王晓朝引用了德里达的经典论述“整个哲学的历史是从其希腊源头开始被思考的”来说明希腊哲学的独特地位。然而,他又指出古希腊哲学确实是一种“地方性思想”,具有各种“地方性”特征。在希腊哲学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过程中,希腊哲学的“地方性”逐渐消退,其“世界性”逐渐增强,具备了诸多“世界性”的价值。

最后,王晓朝围绕“何谓哲学的希腊性”问题,特别强调了哲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希腊哲学世界化了,其他民族的哲学也要沿着世界化的道路前进。中华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一样是一种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诞生的原创性文化。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希腊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终结了,融入到其他文化中去了,而以先秦思想为精神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延续。然而这一状况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学者只需要追溯中华文化传统,不需要接触外来的精神文化,而只意味着中国学者在现代条件下研究古希腊哲学需要具备全球文明对话的跨文化视野。在此意义上,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特别值得当代中国哲学家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