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在下午在旧经管报告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汉斯-格奥尔格•泽弗纳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文化专场,为近百名清华师生作题为“气候文化”的精彩演讲。
汉斯-格奥尔格•泽弗纳首先从其所主编的《气候风暴:气候变化的社会现实和终极关怀》谈起。他指出,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而构成的,不同的文化则对应着不同的现实,故而气候变化与文化变迁之间也关系紧密,气候变化往往会导致文化变迁。他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相较于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更加擅长于关注人的行为,因而在主编这本书时,他有意识地只采用了人文学者的成果。接着,他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学者的不同,追溯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并比较了东西方社会传统在对待自然上所采取的不同思维方式。最初,人类认为自然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威胁。中国的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在犹太基督教里,人试图来控制自然。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始,人们倾向于认为自然是可以被战胜的,人类也开始描述通过技术和哲学掌控世界的美好形象,这时候一个新概念——社会物理学或者是社会科学——就出现了。 随后,他通过引述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强调当前的严峻形势。从十八世纪末到现在,全球气温已经升高了两摄氏度,而在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将上升七到八摄氏度。气温升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引起中南部国家,尤其是气候干旱、海平面上升对于低地国家和小岛国家是灾难性的,而气候干旱必将引起南方国家大规模的移民并加剧对于水资源的争夺,整个世界都会因此面临着动荡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最后,他强调,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单个学科和单个国家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人类需要走到一起共同面对。不仅是人文科学和自然自然科学家必须走在一起,全世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鼎力合作。他还指出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也许只有人类付出足够大的代价才会尝试着改变。
演讲结束后,汉斯-格奥尔格•泽弗纳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此次讲座由德国哥特学院联系推荐,清华大学外文系教师王丽平博士担任主持并作翻译、点评。
演讲人简介:汉斯-格奥尔格•泽弗纳教授(Hans-Georg Soeffner)曾于蒂宾根、科隆和波恩大学学习社会学、哲学、日耳曼文学和传播学,先后师从著名哲学家瓦尔特•舒尔茨(1912-2000)、恩斯特•布洛赫(1885-1977)和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夫(1929-2009)。他于1972年在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76年在埃森大学获得执教资格后,他先后任教于埃森大学、哈根大学和波兹坦大学。目前,他在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系担任教授。2013年,他主编的《气候风暴,气候变化的社会现实与终极关怀》在中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