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晚,时值世界读书日,在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未央厅,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为到场200多名热情的清华师生以及慕名而来的听众,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的精彩演讲。楼先生今年已经八十高龄,但当晚一身中式布衣的先生仍然精神矍铄。楼先生没有使用幻灯片,而是端坐着演讲,其间国学经典中的名句更是信手拈来。
演讲中,楼先生以清华的历史传统作为引子,提出了一个教育问题,那就是大学究竟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历史上清华是秉持通才理念办学的,而且抗战时期仅八年历史的西南联大更是培养了一大批大师。楼先生进而提出,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华是时候反思这一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那么多大师,而如今诚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楼先生指出,大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通才;学校应该培养的是人,人的品格,而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他回忆说,1955年自己入北大时,一入校门看到的横幅都是“欢迎你,未来的物理学家”等等。而成为物理学家之前,首先需要成为人。他强调,我们今天非常需要科技伦理与生态伦理的教育,即自我约束自己。如何能够达到这一点呢?那就是通才教育。
楼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就是培养通才的人。他引用孔子《论语》中的经典“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详细阐释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学者目的在于完善自己,而如今的学者目的却在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习的应该是“为己之学”。他进一步引用《荀子》,“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为己之学”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肢”,而“为人之学”则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楼先生解释道,为己之学在于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教;而为人之学不在于实践,只是为了向人炫耀。
在这个背景下,楼先生强调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被误读的一句话,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的“为己”一直被误解为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的意思,但实际上应该作“为己之学”讲,即人若不想着完善自己,那么枉为人生一场,将天诛地灭。*** 除了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名,楼先生还为被鲁迅先生斥为“吃人”的礼教中可取部分正名,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强调君臣父子要有各自的样子,各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也为中医中可取的部分正名。另外,楼先生还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提出了质疑,他提”出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的观点。智慧是驾驭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智慧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楼先生随后重点介绍了西方一本题为《物理学之“道”》的著作,该书的副标题“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道出了书的基本内容。作者卡普拉的观点是,以印度教、佛教与道教为代表的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两千多年前就形成的观念,其实与西方近代物理学所取得的成果惊人地相似。最后楼先生还分享了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独到见解。
楼先生亦有多卦象、养生与宗教等问题的精彩论述。
此次《听楼宇烈先生讲国学之系列讲座》是第二届“读在清华”文化周的活动之一,纳入了《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由清华大学学生国学经典文化传播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