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下午,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士林先生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的第九讲,在大礼堂为近300名师生带来了题为《国学六法》的讲演。
讲座伊始,赵士林指出,儒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讨论国学须从儒学讲起。儒学绝非空头讲章,而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安身立命之学,程颐、陆九渊等历代大儒皆视“做人”为《论语》要旨。孔子曾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赵士林认为,此处之“志于学”即指学习做人的道理。孔子血统高贵却出身微贱,但他经由发愤努力克服先天不利条件,终成一代圣人。赵士林指出,笼罩在圣人头上的神性光环皆为后人所臆造,只有将圣人的成长经历加以祛魅、还原,方能真切领悟如何以儒立人。
以儒做人的真髓在于“仁者爱人”。关于孔子所言之“爱”,孟子曾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阐释,赵士林则将此十字要诀归纳为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亲亲”即是对亲人的爱,正所谓“立爱自亲始”,亲情乃爱之本源;“仁民”即对大众之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爱物”境界最宏阔,涵摄对于天地万物的大爱,以天人合一为旨归。赵士林认为,孔子通过“仁”揭橥了爱的丰富意涵,较之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之爱以及印度教理念中的“四大皆空”,其意境更崇高、思致更深广,堪称中国古代哲人对世界的不朽贡献。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向来都是以儒做人的首要原则。赵士林认为,孝是解决一切人类问题的开始。没有孝心,不具备做人的基本资格。然而孝不单单是一种亲情之爱,中国历朝统治者大多利用孝达到维护专制、笼络人心的目的。赵士林指出,孝与忠的关系需要进行认真辨析,孝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特定情境中亦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理应扬弃孝的种种历史局限,重建以孝敬、孝顺为中心的道德体系与社会体系。作为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高足,赵士林对于儒学当代价值的判断与一般国学学者颇为不同。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情的民族,儒家提供的是温热的人情。与其追求在政治制度层次上复兴儒学、鼓吹“儒家宪政”,不如从情感的维度回归其内在的、自然的“情本体”,“人生境界真善美”才是弘扬中华传统的正道。
演讲结束后,我校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做了精当点评。胡显章指出,赵士林的演讲不仅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更饱含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他结合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得以延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因,并寄语清华学子继续研习、领悟、践行国学之精髓。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中国古代的丁忧制度、非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以及《论语》中“仁”的多重意涵等话题,与赵士林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