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布朗到外文系演讲

2014年4月29日下午,应外文系和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比较文学系教授、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权威刊物《现代语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主编马歇尔•布朗(Marshall Brown)来访外文系,在文南楼204会议室作题为《民主与奏鸣曲形式——论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9号中的意识形态运作》的学术报告。外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主持了讲座。

布朗教授的报告横跨文学研究与音乐学研究,将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中作品69号作为研究对象,以法国革命时的口号“平等”、“博爱”、“自由”为关键词,深入探讨了该作品三个部分中大提琴与钢琴的编曲形式,从文学批评家的角度揭示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中不为音乐学家所重视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的运作。

布朗教授首先指出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5首大提琴奏鸣曲,但音乐学家们认为这5首大提琴奏鸣曲的艺术价值远低于贝多芬其他作品,因此音乐界对这5首大提琴奏鸣曲的关注度很低。布朗教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试图阐释在大提琴奏鸣曲中大提琴与钢琴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钢琴如何烘托大提琴,以及大提琴是如何在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中从一种次要乐器转变为主要乐器的等问题。在简单介绍了奏鸣曲的形式之后,布朗教授以贝多芬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9号为对象,以“平等”、“博爱”、“自由”为关键词,详细地为听众解析了该作品三个乐章中大提琴与钢琴之间的编曲。布朗教授的分析深入浅出,让在场观众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学会一同分析音符图,欣赏大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完美配合,更对两者在不同乐章中呈现出来的不同权力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布朗教授最后总结道生命就如同欣赏音乐,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随后,布朗教授就大提琴奏鸣曲的具体特点、音乐与民主、音乐与翻译、贝多芬的创作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马歇尔•布朗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比较文学系教授,华盛顿大学(西雅图)音乐系的客座教授。他自1991年起担任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权威刊物《现代语言季刊》的主编,同时担任《18世纪音乐》和《19世纪音乐》两本期刊的编委。其研究领域包括:18、19世纪欧洲文学、文学史、本土世界主义、音乐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