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百年,人文正日新”
——清华大学第371期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14年5月3日至4日,“清华新百年,人文正日新”——清华大学第371期博士生论坛暨2014年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延庆三堡学术基地成功举办。这是新的人文学院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博士生论坛,与会专家教授、博士生100多人。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由校研究生院主办,校研会协办,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涉及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旨在加强人文学科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开阔学术视野。
3日下午3点,全场起立,唱国歌,本次论坛开幕。开幕式上,王宁教授、韩立新教授、夏莹副教授和学生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宁讲述了他作为北京大学第一个没有硕士学历特招博士的求学经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做好学术,鼓励在座的青年才俊要有所为。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新讲述了自己求学日本一桥大学的经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日本的一套学术范式。人文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哲学系副教授夏莹已是第三次参加博士生论坛,从一个清华学生到点评老师再到作为院党委代表参会,夏老师感触良多,她希望博士生论坛能继续保持优良传统,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博士生代表蔺庆春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会议能有所获益,在与不同的人文学科同学相互切磋中增长见闻,碰撞出学术火花。

开幕式结束,王宁做了论坛特约主题报告《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王宁首先指出,谈论人文学科的危机不仅仅是中国的人文学者经常涉及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全球人文学术界的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美国学者哈芬认为,人文学科是二战后美国的一个发明,用以显示美国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但王宁认为,正是因为人文学科不能像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那样直接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财力和政治实力,也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有助于发展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因此一些西方国家才不愿投入较大的财力去发展它。另一方面,每当国家的经济发生危机时,首当其冲遭到裁减的便是大学的人文学科及其科研项目。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东方大国,人文学科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他呼吁,当我们的经济繁荣时,我们切莫忘记为人文建设投入资金,而当经济受到暂时困难时,也决不能首先拿人文学科开刀,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后悔莫及,因为人文学科的成果及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西方国家当前遭遇的人文学科的危机足以供我们参考借鉴。中国人文学者应该有着一种历史的使命,为推进中国的人文学术在国际学界发出强劲的声音而努力奋斗。报告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优秀学生代表段鑫以“作为蒋介石幕外智囊团的陈景韩”为题做了开幕式报告,生动地讲述了那段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4日上午,博士生学术报告举办,近百名与会博士生按专业组成中文、外文、历史和哲学四个分会场,61名博士生进行了口头报告宣讲。每位博士生都非常认真地准备了PPT绘声绘色的进行讲解,严格把握时间,以简明的语言表达核心观点,在场的师生积极投入,讨论热烈,思辨的火花满溢微冷的会场。在场的师生从内容、逻辑、创新点等方面对报告者进行打分,以师生五比五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最后评选出12名优秀博士宣讲人。

4日下午2点,论坛闭幕式举行,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解峰、人文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夏莹出席。本次博士生论坛组织工作总执行人、人文研会主席田英进行了发言,他对参加此次论坛的老师、博士生和人文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博士生代表刘萌在发言中感谢了与会专家与老师,感谢了本次论坛的所有组织者,鼓励大家以后在学术上再接再厉。夏莹代表与会老师发言,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水平,并就人文学科学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随后,解峰和夏莹为此次论坛的优秀奖获得者颁奖。解峰最后进行本次论坛总结发言。他感谢了所有与会专家、老师、博士生和组织者,代表学院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本次论坛的学术内容和组织工作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指出,应当以学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为契机,完善人文学院博士生培养机制。最后,全场起立,齐唱校歌,本次博士生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