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象伟宁教授来哲学系做学术报告(图)

2014年5月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象伟宁在新斋324教室作题为《生态学与生态智慧》的学术报告。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主持报告会。环境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石磊博士,美术学院周浩明教授,法学院王明远教授以及哲学系与其他院系的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报告主要围绕“生态智慧”这一关键词展开。首先,象伟宁以中国古代李冰修建都江堰以及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麦克哈格关于纽约史丹顿岛的城市设计两大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为什么这些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研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做的如此完美精妙?”他认为,奥妙就在那时的设计者与管理者们拥有“生态智慧”。其次,象伟宁列举了某些现代社会中的生态工程所导致的一系列严峻考验与问题,进而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生态智慧”对于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的重要性。他将“生态智慧”界定为“在那些经过时间考验、造福万代的生态工程和研究背后的生态理念、原理、策略以及方法,及其对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所具有的普世性指导意义。它还包括在那些经过时间证明因违背自然规律而贻害万代的生态愚昧(或幼稚)工程和研究背后的失败教训, 及其对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所具有的普世性借鉴意义。” 再次,象伟宁指出,无论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还是西方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于上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深度生态学”,都是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最后,象伟宁分析了“生态智慧”应当具备的三个特征:“经过长期实证的生态知识;形而上伦理与实践实用的兼备;个人/群体实际案例的凝练”。象伟宁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科学,而且还需要生态智慧”,并且探讨如何用“生态智慧”指导现代人的实践活动。

象伟宁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现代科学是有缺陷的。如今,我们不应只讲“科学发展”,还应该提倡“智慧发展”。

在讨论环节,周浩明教授问:科学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何在?卢风教授说:科学与智慧的区别或许在如下两点:1、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是分析性的、还原论的科学,缺乏整体性的综合,而智慧是整体性的,不是分析性的;2、现代科学宣称自己是价值中立的,而智慧恰恰体现为价值选择的明智。

象伟宁丰富而生动的报告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与深入的思考,参会老师和学生踊跃提问,气氛热烈,师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