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下午在大礼堂,哲学系肖鹰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的第十讲,为到场的400余名学子带来了题为《图像的反叛――现代艺术的自由与悲剧》的讲座,阐述了如何从审美哲学的层面来看现代先锋艺术潮流中的图像观念。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讲座伊始,肖鹰以马格里特的著名画作《图像的反叛》,首先阐明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他认为,在二十世纪先锋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景观,就是持续不断地反叛。正如哈贝马斯所言,现代艺术就是先锋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不断求新,而它的深层内涵就是反叛。这种反叛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产生了悲剧。他引用了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名言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进行区分:“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艺术掩饰媒介,用艺术来隐瞒艺术;现代主义则是用艺术来唤起对艺术的关注”,正所谓关于艺术的艺术就是现代艺术。
接下来,肖鹰解读梳理了现代艺术的几个深层哲学问题。首先,平面与真实的对立。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艺术的反思,20世纪第一位现代艺术家马奈,他的作品《奥林匹亚》即代表着绘画的重要转折——绘画重新回到自身,绘画从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幻觉式的“三度空间”重新回到“平面”。另一位著名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的著名画作《图像的反叛》,则用图像与文字的并置,打破了图像展示与文字说明之间习惯的对应关系。其次,现实的迷失。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说:“这个时代真正成为问题的就是现实本身。”超现实主义认为既然现实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传统艺术理论所追求的用艺术去再现现实的理想就应该被抛弃。二十世纪艺术家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梦幻与现实互相转换的艺术理念的强势表达。作为超现实主义的饯行者,毕加索画笔下描绘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艺术家寻求的 “完美模特”,而是展示自己的“发现”。第三,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现代艺术对于物象与现实进行双重质疑,产生了一个不再可能有具象的世界。在这种前提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变得不可捉摸。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就倾向于选择对他没有吸引力的对象进行创作,正如让他享誉世界的作品《喷泉》,就是拣选了一个小便池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基于现代艺术缺乏评判标准的现实,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提出了艺术终结的命题,并指出其原因就是艺术与现实在具体的条件下不能够相区别了。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同学就“现代行为艺术”、“现代艺术的大众性功能、以及个性解读”等话题,与肖鹰进行了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