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陈来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的第十二讲,为现场的清华学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讲座。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教务处白峰杉教授主持并点评了本场讲座。
陈来没有像其他讲座那样使用幻灯片,而是端坐讲台,条分缕析地给学生们讲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讲座伊始,陈来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基本价值,并分别从主流的治国理政价值理念、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色,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如何传承发展三个方面展开。陈来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及“以民为本”。论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色,陈来将古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价值观进行了横向比较。陈来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价值观至少存在四方面的特色,分别是: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以及和谐高于冲突。
在此基础上,陈来谈到了如何在现代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陈来提到,传统价值观中的一些糟粕,比如男权主义,就不能去继承;因此需要在发展、调整、改进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去传承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陈来结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色,就此进行了具体讲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但是在现代传承中,也不能忽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强调和谐高于冲突,但是和谐并不能将“不患寡,而患不均”理解为贫穷的平均。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治国理政理念强调“以德为本”,但是在现代传承过程中,也要强调“依法治国”;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理念,其中的“民”更多的是指“民生”而非“民主”,但是在现代传承时,也需要强调民主与法制。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来讲解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形成过程。陈来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源于西周,定型在儒家。在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汉代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陈来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很重视的“孝悌”不在“五常”之列。陈来认为,“仁义礼智信”是超出了特定个人的普世伦理准则与道德观,而“孝悌”则只是基于血缘的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因此虽然中国人强调“百善孝为先”,但却未达到“五常”的普世程度。随后,陈来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并对其作了具体解释,比如,“忠孝”之“忠”,已不是指古代中国的忠君,而是忠于国忠于民。最后,陈来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结束了整场讲座。
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当代农村务工青年的“孝”观、中国“早熟”的道德观、以及中国人的“伦理生活”等问题与陈来进行了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