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哲学系老校友钱耕森教授来清华讲学

2014年5月22日,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我校哲学系校友钱耕森教授为我系师生做了一场以“‘中庸’、‘中和’、‘诚’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主持了讲座。钱教授当年在清华哲学系读书时的老同学、清华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羊涤生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演讲中,钱耕森教授提出,面对当前的生态形势与构建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我们应当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出路。儒家“中庸”的提法肇始于孔子,而后程颐与朱熹也有后续的阐发。中庸作为“天下之正理”、“天下之常理”,代表一种“过犹不及”的行事标准和“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钱教授又阐述了“和”的概念,以《国语》中“以他平他谓之和”作为“和”的经典定义,认为“和”代表一种“和谐”之道。借此打通“中庸”之道、“和谐”之道与“平衡”之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庸的道理就教导我们要注意把握生态平衡,注重保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钱教授举了上世纪中期“消灭麻雀”的案例来解释这种“平衡”的概念。自1955年起,全国曾以“节约粮食”为名号召大规模捕杀麻雀,而到了1959年,全国各地虫灾大爆发,反而造成粮食歉收。这就是行动上不讲究“中庸”之道,思想上忽视了生态平衡的结果。接着,钱教授由《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开始,梳理了“中和”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和生学”。钱教授的“和生学”强调宇宙万物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维持一种“中庸”的状态不是停止发展,而是强调在其基础上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和生学有利于我们树立一种“生态”意识,弘扬“和生”精神。然后,钱教授又提出“诚”为生态文明的底线。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思孟学派将“诚”阐发为一种生活态度。有了“天道之诚”,我们就能尽量发挥出自己的、别人的以及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这里,钱教授举了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力倡对各种建设工程进行环境评估的例子来说明,“诚”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底线。最后,钱耕森教授与参加本次讲座的老师与同学就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交流与问答。

钱耕森教授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师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