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25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受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的支持。
会上,各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就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深度交流。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生态哲学领域的开拓者余谋昌发言,他从文明演进与世界话语权的角度强调了中国当前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形式。在当前工业文明时代,世界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如果中国率先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那么未来影响世界的就是中国。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杨通进研究员和肖显静教授都对生态文明话语能否传播到世界范围持谨慎态度,认为现阶段讨论中国能否在生态文明阶段引领世界话语权为时尚早。盐城师范学院徐海红副教授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世界意义,而且应当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养分。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许多学者也介绍了他们对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从道家的“天籁”概念入手,提出道家的自然观是有其人文理想的、是一种人文性的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希望使人自由生活的人文理论。西北大学谢扬举教授认为道家学派有深厚的、亲自然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环保哲学的根本壁垒,主张在道家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环境保护文化。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从理论结构与基本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儒家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意义,认为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清华大学圣凯副教授以考察《维摩诘经》中“心净则佛土净”为中心,阐释了佛教生态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困境。
会议对生态文明实践层面也有高度关注。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教授根据当前我国体制改革形势,分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核心与突破口。郇庆治教授依据“环境善治”理论,分析了环境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平教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分别介绍了近期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与哈尔滨市建立国家生态功能区示范单位的情况,并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是会议讨论的重点。肖显静教授以生物完整性概念为基础,提出了对转基因技术进行道德拒斥的具体论证。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教授介绍了当代科技领域中绿色纳米技术的应用与隐患,认为技术与创新都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技术作为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们在应用技术时需要美德与制度的调节。曹孟勤教授认为人性研究对人们反思当代环境问题与现代性具有重大意义,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这种人性蕴涵了守护自然的道德责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将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生态哲学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时代精神。甘肃社科院历史所的张正春教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生态”还是“文明”的问题。杨通进教授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制度与思想仍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先决条件。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应以工业文明的物质力量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提出,传统的博物学理论可以作为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
会议还讨论了生态哲学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杨通进教授提出了环境伦理学在学科定位、教学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环境哲学应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开放性的“公共哲学”。福州大学陶火生教授回顾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路径与进展,认为目前中国的生态哲学研究仍处于探索式的建构状态。周兰珍教授提出,作为新时代的伦理规范,中国生态伦理学应当实现范式、规范与话语的转换。南京林业大学薛桂波副教授认为,生态哲学在进行理论构建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联系实践并走向实践。
最后,卢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学者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