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做客清华纵论高等教育全球化

2014年6月17日下午,在旧经管报告厅,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女士受外文系陈永国教授邀请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教育专场,作题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是好事吗?——中国和美国经验反思》的精彩演讲。陈永国主持讲座,100多位师生参加。

裴宜理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与中国和清华的渊源开始了她的演讲。她首先表示认同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一件好事(a good thing),而她要问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不是那么好的事(such a good thing)。在此基础上,裴宜理阐述了她思考后的答案,特别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的不那么好的方面。

裴宜理先对“何为高等教育全球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讲述。她认为,高等教育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全球性的大学评比指标与排名、留学生出国学习项目,以及大学的跨国合作研究。裴宜理从这五方面切入,对高等教育全球化进行了反思。

谈及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裴宜理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与上海纽约大学为例,讲述了她的见解。她对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意欲开展的全球硕士项目提出了疑问,比如国际课程的授课语言仅限于英语,这一设置可能限制了国际学生以中文学习、思考与写作的机会;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开设的课程为中国学,裴宜理对何为中国学表示疑惑。裴宜理说:“一年的项目也颁发证书会影响质量的问题。”此外,她还提到了纽约大学师生对上海纽约大学项目的抗议。

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方面,裴宜理从自己的同事、哈佛明星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讲授的公开课《正义》讲起,并且与现场的听众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她提到,MOOC的流行可能造成大学教员的流失,同时也提到了对MOOC是否是教育的未来的质疑之声。

面对全球的大学评比与排名话题,裴宜理提到了中国大学所热衷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且反思了这一热潮。她认为,首先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并不清楚,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要件,它只是大学的一种类型而已,不同的人会需要不同类型的大学。同时,裴宜理也以自己所在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在面对斯坦福等大学的挑战时,对于害怕失去世界第一的光环而表现出的忧心忡忡——说明了国际大学排名带来的负面影响。

谈到留学生出国学习,裴宜理重点对中国与印度两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在前往中国与印度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生源比例上,中印两国存在很大差异;留学中国的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而留学印度的留学生则主要来自尼泊尔、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在留学美国的学生数量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远远超过中国;而在21世纪后的十几年,这一局面发生了反转;不过在不久的未来,印度可能会再次赶超中国。而在留美学生所学专业上,中国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数学方面占多数,而印度则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占多数。

关于大学的跨国合作研究方面,裴宜理以直观的数据与图表,显示出中国大学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跨国合作远多于印度大学,而且这一差距越来越大,表明中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远高于印度的大学。

随后,裴宜理从国际课程的开设、全球的竞争、评价的标准、大学的威望与地位,以及大学的财政挑战等方面,总结了高等教育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危险。比如,大学标准化的危险,校园建筑、课程与质量测量等都在趋同,但同一个类型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忽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危险,大学对语言与文化多样性并不敏感;大学中不公平现象的危险,阶层、地区、种族与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不容忽视。裴宜理重点提到了中美两国在大学招生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最后,裴宜理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行了回顾,高等教育全球化并非新鲜事。她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为例,介绍了民国时期的跨国家合作项目。她分别引用了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观点,尤其推崇卜舫济的论述,“大学要以它的成果,以它的毕业生对社会提供的服务去评价。”裴宜理以对自己工作的哈佛燕京学社的介绍,结束了她精彩的演讲。

讲座结束后,师生踊跃提问,就资金与大学排名的关系、中美大学的差异、中国高考制度与美国SAT考试的比较、孔子学院,以及院士制度等问题与裴宜理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人物链接:

Elizabeth J. Perry is the Henry Rosovsky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he i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twenty books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Her most recent book,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is forthcoming in a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裴宜理,现任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她专注中国现代历史政治研究40多年,著述20余部。她最新的作品包括,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中文版近期将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