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乌特勒支大学现代性研讨会在清华举行(图)

2014年7月8-9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马库斯•杜威尔(Marcus Duwell)教授共同组织的“清华-乌特勒支大学现代性研讨会”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与现代性”。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杜威尔教授、齐舍尔教授(Paul Ziche)和布林克教授(Bert van den Brink),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和黄裕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和李建会教授,中国社科院杨通进研究员,北京大学丛亚丽教授和郇庆治教授,北京建筑大学秦红岭教授,中央编译局刘仁胜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博士等2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现代性的问题作了理论解构,也做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会上,卢风教授将现代性的核心思想定义为独断理性主义(exclusive rationalism),概括了独断理性主义的若干思想教条,并对这些思想教条逐一进行了有力批驳。杜威尔教授尝试回答了“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他思考了现代性的起源,认为自我批判正是现代性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现代性只有通过自我批判才能自我超越。齐舍尔教授提出了“人是什么?”的问题,考察了哲学史上有关人类心灵能力的不同学说,指出,对人类心灵不同能力的严格的归类一直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主流倾向,然而到了18世纪,一些早期浪漫主义哲学家开始设想在不同心灵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将人类不同的甚至相对的能力彼此融合起来,试图得到人格的全景。齐舍尔教授梳理了18世纪产生这种新模式的过程和原因,并讨论了重构人类心灵能力的哲学意义。秦红岭教授从海德格尔主义者哈里斯(Karsten Harries)的角度批判了受到现代技术侵蚀的建筑艺术,指出技术时代的建筑失去了诗意、社会性的象征与伦理功能,而我们应当期待更有精神沉淀与公共性的建筑艺术,以获得某种真正的空间感。在此次会议上,我们也观察到,荷兰年轻学者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对东方思想的兴趣。研讨会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现代性不同关注领域的对话、共通、分歧中结束,预示了继续对话的必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