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文科处等联合开展院系走访调研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2014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了贯彻落实6月6日召开的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题研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文科处等单位开展院系走访调研,分别走访了新闻学院、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及建筑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白峰杉、教务处副处长张文雪、文科处副处长彭方雁等,与相关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就全校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统筹规划新课组设计、各院系现状与特色及所能发挥的作用、小班核心课试点等课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白峰杉在走访各院系时强调,要紧密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改革。近期工作目标是:在现有文化素质课程框架内,规划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核心基础课程,划分为“大班课”和“小班课”两类。“大班课”即课程容纳量比较大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形式,旨在达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学术能力;而“小班课”则课程容纳量控制在25人以下,旨在加强师生互动,重点提升学生“深入阅读”、“创新写作”的能力,同时向价值塑造延伸。此次文化素质教育核心基础课程要力求“专业的水准、非专业目标”。

6月23日,走访新闻传播学院研讨会上,以“文明与价值”为主题,如何组成并充实新的课组成为核心议题。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简要介绍了剑桥的PPE课组培养模式,即: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组模式的特色。并提出通识教育重在“兴趣”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在“文明与价值”主题下,将全力推进通识教育新课组设计各项工作。副院长陈昌凤、院长助理张小琴等参与讨论。

26日,走访美术学院研讨会上,美院张敢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美院参与全校通识课程开设情况,并提出对于非专业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仍是在不断探索。其次,美院应极大发挥在清华的各方面优势,建议对美院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着重在“理工科专业科普性的前沿”。再次,从目前看美院30余门通识课程初见成效,将继续引导各系做好下一步工作,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建出自己的特色。

27日,走访人文学院研讨会上,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罗钢、副院长彭刚、院党委副书记孙明君、中文系系主任王中忱、历史系系主任侯旭东、哲学系系主任黄裕生等出席会议。与会人员表示:人文学院在即将开设的150多门“小班核心课”中要“打主力”,人文学院首先要明确在全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为全清华学生打好人文基础;会议围绕课程设计、学分设置等话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一、在课程设计时要从目前人文学院的学术力量出发、从学校的需求出发,有长期的规划和缜密的设计,分步实施;二、注重院内文史哲外学科的交叉,设计形成有层次和特色的课组;三、开放部分专业课,同时规划实行课程分级,部分高阶课程实行学生甄选制度。大家表示,此次通识教育改革对人文学院来讲,既有压力,更是机遇。

7月3日,走访“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及建筑学院联合研讨会上,围绕“小班核心课试点”课题展开,原校党委副书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胡显章,钱学森班项目首席教授郑泉水,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副院长单军、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文一,以及特邀代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研究员、复旦大学陆一博士等参与讨论。经过研讨,拟启动“小班核心课”项目试点实施。试点共约120名学生,主要来自钱学森班、建筑学院和医学院。计划开设4门小班核心课,要会同文史哲专业优秀教师,追求“专业水准”、“精深化”目标,专注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曹莉、程钢、主任助理蔡文鹏以及教务处、文科处、相关院系负责教学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走访调研活动。

在认真汇总、研究相关院系的建议后,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会同教务处、文科处充分结合本轮调研的建议意见,根据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题研讨会核心精神,扎实推进落实相关事宜。

(供稿: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撰稿人: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