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14年7月30日,由外文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出席研讨会及开题报告会的有北京地区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30人。会议由外文系原系主任刘世生主持。文科处副处长兼《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代表文科处出席会议并对表示祝贺。外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

报告中,王宁指出,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于1827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是在阅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东方文学作品后形成的;其次,进入20世纪以来,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投身到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中,其中世界文学作为一个理论概念以及大量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中介进入了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国际比较文学界长期以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及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主导,致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处于边缘的地位。

王宁还介绍了本课题,他指出,现在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形象也理应得到确认,这正是外文系申请主持并承担北京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原因所在。项目的主要成员均为外文系教师,参加者包括在京主要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最终成果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主持编写一部两卷本的《世界文学史》,届时将首次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语境下重新书写;第二,王宁完成个人英文专著《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将由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出版)。

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面做出的开拓性研究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四川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顺庆认为,王宁主持的这一重大项目的完成将是比较文学视野下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旭东则指出,过去,老的清华学人为大量引进西方文学理论和人文学术思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相信新一代清华学人在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方面作出更大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启超、史忠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辉、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铭以及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国等也在会上对世界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及现当代文学的关系、重写世界文学史及文学经典形成等问题作了发言。他们认为,重写世界文学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们共同完成,但是此次清华大学的学者先行了一步,为未来的学者编撰规模更宏大的世界文学史打下了基础。在中文的语境下编撰一部世界文学史,既要突出中国的文学成就,同时又不能陷入中国中心主义的模式。他们希望课题组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最终使这个项目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