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澳门大学黄维樑教授做客外文系纵论弗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原型研究

应外文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香港知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退休教授、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黄维樑博士莅临我校,并于2014年9月22日在文南楼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弗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黄维樑首先介绍了自己与加拿大原型批评理论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学术渊源。当黄维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之时,正值弗莱的原型理论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之际。今天,黄维樑在讲座中重提弗莱不仅是对弗莱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新审视,更是对其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做出重新阐释。

黄维樑对弗莱的经典之作《批评的解剖》(1957)进行了阐释。他将弗莱提出的五种模式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相比较。此外,黄维樑还对弗莱神话理论中对自然意象的阐释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做了深入的比较。黄维樑指出弗莱的理论脱胎于西方神话和经典,而《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亦与弗莱的神话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足以证明这两部中西文学理论著作的普世性和深远意义。

关于如何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阐释中国古典文学,黄维樑也在讲座中举出了大量的例证并逐一做了分析。这些例子包括国人熟稔的古诗词如:杜甫的《客至》、《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岳阳楼记》;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柳永的《雨霖铃》等。当然,黄维樑也同样讨论了弗莱原型理论的局限性,并指出在分析中国文学时,弗莱的理论亦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此次讲座收到了师生的热烈反响。外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主持了讲座,并对黄教授的讲座做了点评,他重申了弗莱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王宁指出,这些贡献不仅局限于弗莱所提出的原型理论,更是他在非精英文学,后殖民文学和当代文化研究中所起的先驱作用,因此在结构主义大势已去的今天,弗莱的研究应在更多层面上展开而不是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