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叶隽做客“新人文讲座”纵论老清华的外文学科传统与现代学术气象

2014年9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第十五讲,为600余名清华师生做了题为“老清华外文学科群与中国现代学术的气象——以德文学科为中心”的讲座。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

讲座伊始,叶隽简要追溯了中国现代大学的源头。他指出,百余年前的中国,国立大学、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这组三角关系特别值得注意,某种意义上暗合二元三维之道。在介绍了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情况后,叶隽开始切入主题,阐释了清华西洋文学系的创立、传统与学术气象等。

首先,通过对学程大纲的解读,叶隽带领我们领略了老清华外文系的教育理念与开阔的视野。1925年,外国文学方面,当时拟设西洋文学组(大致相当于系),之下又分设英文门、法文门、德文门三门(大致相当于专业)。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叶隽重点解读了《西洋文学系学程大纲》制定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即“成为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叶隽讲述了西洋文学系系主任王文显先生的办系理念、责任与担当,以及当时的师资情况。特别是王文显强调“本系的方针是不分国家民族,将整个西方文学从古至今,看作是一个整体”。同时,还介绍了后来专任外文系教授,多次出任代理主任的吴宓的课程与理想, 从中可以看到老一辈人文学者对在中国开办外国语言文学的远见和洞识。

然后, 叶隽通过介绍西洋文学系人才培养状况,阐释了清华德文专业的学术史意义。重点介绍德文专门化培养的学生季羡林。通过对季羡林的描述,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外文系老师们的群像,尤其是季羡林对为数不少的外籍教师的评论,以及季羡林日后将梵文作为专攻志业的缘起。随后介绍了从弟子做到老师的陈铨先生。由此,他阐释了对老清华的德文与人文学术研究的理解。在“中国德语文学学科是否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范式?”这一宏大问题的背景下,叶隽总结了清华德文专业的学术史意义,即一是建立了清华的德国文学教育与研究之传统,从而进一步确证了现代学术史宏观意义上的北大、清华两大传统的“并驾齐驱”地位;二是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并养成了具有“德国文学专业背景”的一代清华学人;三是孕育了现代中国引进德国资源方面的“基地功能”,形成了“筑渠引水”的态势。

世人皆知国学院四大导师,叶隽据此提出了外文系五大弟子,他们便是钱钟书、李健吾、陈铨、季羡林与曹禺。在中国外文学科群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叶隽通过南北方大学,国学与西学,以及外国文学学科群的链接与互动等层面,归纳出清华外文系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定位和抱负, 这对今天清华外文学科的改革和升华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叶隽引用陈寅恪先生写于1931年的著名文章《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解读中国现代学术的气象。他指出该文的核心在于强调: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

叶隽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背景资料: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英、法、德等国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异文化博弈》、《主体的迁变》、《另一种西学》、《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学术史研究》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时代的精神忧患》、《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主编有《中德文化丛书》、《民国学术丛刊》、《留学史丛书》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与侨易学等。